梁衡笔下,红石峡之奇有三:一是沙中见河;二是山色全红;第三便是峡中刀凿斧痕,题刻满山。
榆林是明代的九边重镇,明清时期的官吏儒士来到榆林,在雄山寺宴饮讽咏唱的极兴之时,便会雇人在东西石壁题刻。时至今日,红石峡东西崖壁之上的石匾题刻仍是幅幅相连,琳琅满目。
“功在名山”“河山千古”“振河不洩”“蓬莱仙岛”等题刻相映成趣。
“榆溪胜地”道出了红石峡的魅力所在。
雄山寺石窟上题刻的“威震九边”
傍晚时分,当赭色的晚霞映红了天际,也映红了峡谷中的崖壁楼阁,您便有福享受榆林这一方最美的胜景。
据统计,红石峡题刻、石匾共有160余处,虽久经风雨剥蚀,但其雄姿英貌经久未衰,被人们誉为“塞上小碑林”,是陕北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穿行在红石峡的摩崖石刻群间,您的感受恐怕汇合《榆林府志》所描述的一样:“一望俨如图画,真巨观也。”
雄石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延绥巡扶郑汝壁为宣威红石峡雄秀和明军在此武备的强大,改红石峡为雄石峡,并在摩崖上题刻“雄石峡”三字。
中外一统
康熙年间御史林天擎所题。题词意在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河山一统。
林天擎历崇祯、顺治、康熙三朝,顺治年间曾出任云南巡抚,后从吴三桂谋反,兵败自杀。
三山拱翠
清康熙年间榆林城人陈璋题,形容的是榆林古城北依红山,东据驼峰,西临黑山的形胜。红山红石头,驼峰黄土丘,黑山黑土岭,三座颜色不同的山拱卫着翡翠般碧绿的榆林城。
陈璋别号青琏居士,艺文超群,尤擅长书法。他品行高洁,藐视功名利禄,推崇李太白才情,23岁离家远游四方,以诗酒自娱,兴之所至,即景生情,任意挥洒。
他旅居长安时,为城隍庙落成题送“总鉴西都”匾额以示庆贺(此匾拓片,已移镌于红石峡)。巡抚羡其书法脱俗超群,邀入衙署,许以千金易其落款,璋愤然离去。此后,陈璋遇到一位道士,遂结伴云游,不知所终。刘千河香严寺及潮州韩愈庙等名胜,还留有其“一照天下”“何必西天”等墨迹。
天成雄秀
红石峡唯一的一块满文题刻,清乾隆年间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题词意在赞美红石峡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宜人。
榆溪胜地
应为晚清名将左宗棠于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期间所书。题刻之中,故意将“胜”字之“月”旁,易为“舟”旁,暗寓褒奖兼含自勉之意(左宗棠曾肩负清廷海军的建设重任)。
蓬莱仙岛
上款题“前署榆林府林士班延绥兵备道成定康前任榆林府蔡兆槐”;下款题“同治壬申年(十一年,即1872年)孟夏”。内容意指红石峡风光旖旎,犹如蓬莱仙境。
威震九边
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安徽怀宁人)巡视榆林时所题。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军冲破清廷边防侵入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此后朝廷派出多名官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重镇之一的榆林。当看到榆林军事力量雄厚,戒备森严时,挥笔书写“威震九边”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军事威严,声名震撼北域边疆全线。
振河不洩
清光绪某年荷月,星沙兰亭谭仁芳所书。
谭仁芳,光绪十年(1884年)任延榆绥镇总兵。在任八年筑堤修河,捐资乡试,巩固边防。题刻意指坚定信心,不可泄劲。
功在名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榆林双山人李棠所书,意在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李棠,14岁即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西安中举。后入北京书馆继续攻读,历时16年。民国年间,曾出任靖边县县长,在执事三年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颂其“两袖清风,廉洁奉公”。
离职回乡后,榆林各界公推他出任商会会长。李棠极善书法,参加北京竞赛名列第七,造诣在本省与于右任、王雪樵(神木人)齐名。他与白介征书写钟楼“北临雁塞”“南控乌延”“万流仰镜”“驼峰拥翠”等横匾,为世人称道。
大漠金汤
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榆林总兵龙得胜所题。题词寓意红石峡关雄地险,坚不可摧。
磐石千秋
上款题“光绪二十五年荷月”(农历六月),下款题“知榆林府事光昭书和榆林县事孙云宫书”。
孙云宫,山东招远人,光绪二十二年任榆林知县。题刻意指延绥镇雄关永固不失,边疆太平,寓意朝廷江山千秋永固。
河山千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延绥镇总兵田玉广和他的副将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所题刻。
田玉广(贵州人)与王守基(山东人)是金石之交,同甘苦共患难二十余载。“河山”是指山河实体祖国家乡,“千古”是指年代长久永久垂存。题词者一方面赞美雄秀山河永存,另一方面是说他俩的友谊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地久天长。
气壮山河
清末民初榆林本地书法家赵敏(1851年~1925年)弃职归榆期间(光绪末年)所题。
赵敏应童生试时因答卷“意韵盎然,识理超然”,主考展阅惊为杰作,朱批“第一先手”,因此,其书法、文章名扬榆城。
此后,赵敏因生计所迫,辍学以代写契约、诉状、对帖、文告、函件等所得酬金为业。后被本籍翰林学士胡鼎彝赏识,聘为家庭教师,并经胡翰林推荐任山海关宋庆部营内任师爷。赵敏曾赋绝句以表心迹:
富贵峥嵘把名扬,
如何衣锦在梓乡。
纵然受尽千般苦,
只落清风两袖霜。
关帝庙、普惠泉、金刚寺等名胜古迹留下“驼峰永翠千年秀,松碧云林万古青”“山色一帘静”等墨迹。另有诗集一册、墨迹《赵敏对联集》传世。
汉蒙一家
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意指蒙汉人民和睦共处,情同一家。
力挽狂澜
1924年,刘志丹等学生毕业之际,请时任榆林学监的崔焕九所题,借此抒发师生们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崔焕九(1886年~1957年)祖籍绥德,与杜斌丞为同窗好友。1919年,应杜斌丞聘请他担任榆中学监,兼任文书。曾出任吴堡县长、保安县长,抗战期间受委派回陕北救灾,积极进言促成国共联防问题。
榆林和平解放谈判期间,他积极宣传解放军《约法八章》,并亲往二十二军军长左协中家中详陈利害,晓明大义,使左取消撤包头行动,为和平解放榆林起到积极作用。解放后,崔焕九曾任榆中副校长。
还我河山
民国三十年(1941年)马占山(吉林怀德人,抗日英雄)所题。当年冬,马占山将军和邓宝珊将军去红石峡赴朱寿光宴请时,看到祖国山河破碎,感慨万千,题写“还我河山”,表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红石峡
镶嵌于红石峡山门门洞上方,为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的遗墨。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受杜斌丞邀请来榆林中学执教,传播新文化,是刘志丹等人的导师。文/图记者满孝永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