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西有一个高坪乡,高坪乡有一座五龙山。在当地人的眼中,五龙山不仅因“五梁交汇,形似五条蛟龙聚首”的险峻山势而引人注目,更因山巅有古老庙宇而吸引方圆民众常来光顾……
五龙山出土的石质残损造像
五龙托梦建古祠
很早很早以前,大理河流域林木葱茏,生态原始,山水清丽;五龙山也是奇峰傲突,四山拱秀,如龙头高昂,气度不凡。
西汉时,一位皇帝梦到了北方的一座大山。这座山山势挺拔,风景秀美,漫山遍野开着各式各样的花。皇帝正在观看时,突见五位仙风道骨的人慢慢走近,跪拜在自己面前说:“我兄弟五人为陛下守卫北方万里疆域多年,如今此地牛马成群,群羊塞道,今天特来为陛下送上护国法宝”。
“好好好!”皇帝正在回答时,却突从梦中笑醒。第二天早朝时,他绘声绘色地对大臣说了昨晚的梦。一位精通五行八卦的大臣上奏道:“万岁,那五人应是金、木、水、火、土五龙化成。此梦应是瑞兆,实应好好供奉五龙。”皇帝连连点头,便派大臣到北方寻找梦里的那座山。
大臣们一路跋山涉水,所见大山均不理想。到了今绥德一带,他们便沿大理河西行,在三眼泉听地方官员说西边有高山,如众星捧月、一峰独秀。于是大臣便慕名前往。登上小堡岔沟河边的山头,向前望去,只见群山之中一峰独秀,山势雄伟挺拔,周围山梁似五条蛟龙聚首,显得十分奇特壮观。大臣惊叫道:“寻找多日,今方始见,那就是五龙参拜的地方”。于是,便命人在山上修起五龙仙人祠,供奉五龙,并命名此山为五龙山。
史书记载千年名
传说是优美的,但历史是否有记载呢?翻阅史书,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曰:“肤施有五龙山”;《汉书·郊祀志》曰:“又立五龙山仙人祠及黄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于肤施。师古曰:‘肤施上郡之县也。’”
南宋罗泌著《路史》中注曰:“五龙是谓五姓纪。治在五方,司五类,布山岳。方是时也,世亟巢穴,日月贞明。盖龙德而正中者也,汉世祠之肤施。今上郡奢延肤施县有五龙山,盖其出治之所也。故汉宣帝立五龙仙人祠于肤施”。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米脂县志·形胜》记载:“五龙山在城西百九十里,交怀远界。五龙是为五姓,治在北方……肤施县有五龙山盖其出治之所,汉宣帝立五龙仙人祠于肤施。按汉肤施县在今绥州上县东南,今五龙山庙宇嵯峨,或即汉时遗迹。延安府肤施县亦有五龙山,但今肤施县治为汉高奴县地非汉肤施也”。
民国三十三年(1944)修《米脂县志》“沿革”中有“五龙氏考”,内载:“五龙为五姓治在北方司五类,今上郡肤施县有五龙山盖其出治之所。汉宣帝立五龙仙人祠于肤施……无定河即奢延水。(旧志)按汉肤施县在今米脂绥德交界之区,延安府肤施县为汉高奴县地,非汉肤施县旧治。今县城西百九十里有五龙山,庙宇嵯峨,当汉时仙人祠旧址”。
这充分说明汉建五龙仙人祠就在上郡肤施县境内,其时现米脂县就属于肤施,而高坪又属于米脂县,其位置在城西百九十里,这同今高坪五龙山方位、距离基本相同。
古寺盛景碑中藏
五龙山上现存古碑三通,院外的一通,石花遍布,要想连续认清几个字也非常困难,无疑已经无法找到需要的东西。院内有两通,一通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的功德碑,其上除了解到清康熙丁丑年(1697年)重修之外,再无有用的信息。一通为“重修碑记”,由于下部字迹脱落,无法知道立碑年代,但从剩存文字可以得知,此次历时“十余载之寒暑”,重修了“十帅厅、五龙宫、钟楼、孤魂堂”等,是由“米脂县壬子科举人候铨文林郎马一海撰”的碑文,“住持释子照存偕徒普定普明普亮能秀普……”
那壬子科是在什么年代呢?文林郎又是什么官职呢?翻阅清光绪三十三年修《米脂县志》,“选举”一栏举人中有“马一海雍正壬子科”的记载,雍正壬子科是雍正十年,也就是1732年,因为雍正皇帝在位只有13年,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院内“重修碑记”应该是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立的,因为“候铨”是候补,“文林郎”是文散官名,清时正七品授之,马一海在考取举人之后,正在等待选候官职,这时候,他应邀撰写了五龙山上的“重修碑记”。
不仅如此,我们从剩存的文字还可知,其规模远胜于今。原有的“十帅厅、五龙宫、钟楼、孤魂堂”等,现早已没有了踪影。后塑的真武祖师神情端庄,哼哈二将威武勇猛,但唯有正殿后的九天玄女娘娘香火旺盛,据说求子奇准,每有灵验。这其中奥秘,大概只有院内那棵树冠茂伟、遮庭荫院、树干弯曲、抱半有余,几经荣枯,现仍枝繁叶茂、一派生机的千年老槐能够说清。
精美石狮夺天工
除石碑之外,五龙山庙宇内,现还存有石狮一对,石鼓两只,石刻数块。石鼓立于山门的石狮之后,由于腐蚀严重,已经难以看清图案;石刻分布在左右配殿,线条粗犷,构图古朴,风格与今大不相同,据说是在原庙址中挖出;唯有山门外一对石狮,引颈翘首,裂齿怒目,雄健威武,凛然难犯,成最吸引人的珍品。
《中华石狮雕刻艺术》一书中说:“陕西子洲县五龙山寺庙属道教寺观,山门前有两尊大石狮,身躯蹲跃,前肢劲立,双目突暴,做低头巡视状,流露出生动的气韵,据传为明代雕刻。狮高2米,身躯浑圆,四肢劲健,嘴脸较长,咧嘴做怒吼状,十分威猛强悍。手法简练概括,不拘细节,注重整体,并在胸背给以强调。石狮胸背间显示出的强劲与雄壮,大有唐宋镇墓狮的遗风,但从配饰上看,仍为驯狮。从生动的神韵看,是一对极有内涵的优秀作品。”
经过天长日久风雨侵蚀,这对石狮表面已钙化,结满石花,更显出粗犷苍茫的古韵,大有巡视天地变化、叱咤人间风云之气势和雄踞峰顶、威震山河之雄风。这是陕北高原非常优秀的一对雕作,反映出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历来就蕴含有深厚的艺术底蕴。
寺庙建在五龙山的顶峰,地形十分陡峭险要,这对庞然大物是如何运上去的?笔者在复制期间曾三次上山观看,深感上山之难。即使是现在要运送上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可想象当时之难度了。当地人传说,曾有一位仙人用一副扁担挑上山顶。不管怎样,祖先超常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确实值得后人自豪和称颂。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