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图》
刘国祥在认真观察《西游图》。
2004年春,当笔者第一次走进横山塔湾大寺洼石窟时,便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该石窟完全是依山而凿,据现场勘察和遗留的遗迹来看,此地的寺院是非常兴盛的。而石窟内壁画的绘制水平,应该也超过了鼎鼎大名的鸿门寺(响铃塔所在地,距大寺洼约2公里)。
笔者在从事“民间美术和壁画的临摹及研究”工作期间,一度为如何找到几处壁画作为课题佐证犯难。在此之际,笔者偶然遇见了长期从事陕北民间传统文化研究的刘国祥先生。正是他,为我提供了大寺洼石窟壁画的线索。
由于石窟开凿在摩崖石畔上,壁画就画在了这个无人看管的石窟里,虽然长年累月遭风沙雨水的侵蚀和日月的洗礼,但遗留下来的壁画依然清晰可见,尤其是朱砂、石青、石绿、墨线等色彩最明显,经过数百年的风吹日晒,还保持着当年的色泽。
大寺洼石窟现主要有四个洞窟遗留有壁画的遗迹,其余的都无壁画存在,主要集中在窟内的两边,顶部全部脱落,无壁画遗存。目前遗存的四个石窟中壁画总面积不到50平方米,共计8个墙壁和8个门槛上分别画有16幅壁画,题材丰富,各有千秋,鲜艳的色泽呈现出昔日的风采。
最吸引笔者眼睛的,是第一窟的东壁壁画。其右半段描绘的是山水和《西游记》里的故事,画面上清晰地反映出唐僧在两位弟子的中间,这里缺少了白龙马和沙僧,只有猪八戒在(唐僧)右,孙悟空在左,合力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画面。后半段描绘了“西王母驾车出行”的场景。紧紧与前半段相连,具体有何种原因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窟壁画左右两壁分别表现了“四神”,即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都神采飞扬,身上的衣着和飘带翩翩起舞,表现出精神焕发的气息。
第三窟的保存最为完整,其西壁壁画的保留面积也最大。其左壁为道教题材,绘有民间武士把守并守候人民百姓的平安,武士手持长枪,时刻准备战斗的准备,右壁为佛教题材壁画,绘有黑、白、黄等不同颜色的“玉女”,玉女背后还绘有“光圈”,也叫“光环”,这说明壁画年代可以推算到元代中后期,至少可以推测到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该壁画高250厘米,最长325厘米,最短280厘米(下到小洞口处)。
第四窟壁画分布在东西两壁和出口处左右两壁。画面内容表现有供养人的画像,还有仪仗出行的气势。各个手持笏板,正在“朝元”行走当中,还有侍从等随行人员,侍从手持“幢节”(从图上看上面是幢,下面是节),其中,节象征和平友好的寓意,幢节是出行图中经常有的装饰。
元明时期,陕北地区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上升时期,佛教、道教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出现了儒家、佛教与道教合一现象,在第三石窟西壁壁画上得到了体现,这对研究陕北人文艺术有着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意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