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门是古城众多城门中遗留下来的唯一城门,是佐证古城绥德的一块活化石,通过它可以了解绥德古城的历史沿革,清晰地分辨出绥德古城的历史原貌。
北门永乐追史事
绥德县城内现在遗存一处古城门,城楼残缺破败,城门雄姿仍存。城门高12米,宽17米。城门洞宽7米,高7米,深11米。门洞上有一石横刻“永乐门”三个大字,字高2米,宽1.5米。永乐门座落于疏属山别峰仓房圪瘩(旧称鱼头山)山坡上。现在上下山的居民、车辆还从此门通过。
绥德在历史上曾名阳周、上郡、雕阴、龙泉、上县、绥德、绥州、上州等。建置忽为州忽为军忽为城的旧址皆因历史久远荒废无法考证。今存县城经考证,为宋代延绥宣抚使郭逵所建。州城跨山环水,城墙高筑,城楼高耸。而旧州志以为建自金大定二十年,明代洪武年间知州仇敬与指挥严永重修。以宋史地理州城所在考证,今城确为宋代所建无疑。自宋代以后改城为军,又改军为州,金大定中建州治。后经西夏侵扰,历遭战乱,城池倾圮,地方荒废,宋南渡后为金所有,建州治。至大定二十年重加修筑。城东西阔二里一百五十步,南北二里三百一十五步,方圆八里二百八十步。南由平地彻石建筑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余。东西跨山增筑城墙高三四丈或八九丈不等,唯巽地楼筑于嵯峨山上,为最高点。城池有重门四座:南为安远门,东为镇定门,西为银川门,北为永乐门,跨门建筑城楼有二。南门外罗城接连大城,周围六里三十步,南连文屏山,有门四座:东为宾阳门,西上为上水门,西下为挹秀门,南为来远门,明代建文中建。
天下名州展新颜
绥德是一座历史名城。关中地区有十三朝帝王建都,但自秦汉以来分立郡州县治的没有一个县像绥德这样多。据史料记载可查证的,在绥德境内建置称郡、称州、称军、称县的不下三十。如此之多的建置在同一个县境内设立,这在全国实属罕见。说明绥德的历史之悠久,在塞上高原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之重要。
绥德是一座军事重镇。由于地处边塞,历史上和西北匈奴、契丹、西夏临接,常有边戎侵夺。历朝历代都把绥德当作北拒外寇侵扰的要塞,保护关中帝王之都的屏障,常置重兵把守。秦始皇令太子扶苏监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此地,足以说明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因为秦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如果每郡都屯兵三十万,则秦王朝要养一千多万军队。从兵源给养等条件看秦根本不会有上千万的兵力,只不过把大部分兵力布于绥德(上郡)罢了。
绥德是山环水复的秀城。大理河从西川流来,在城西拐了个弯经城北汇入无定河,呈弧形绕城而过;城东、南、西南、北由疏属山、嵯峨山、文屏山、雕阴山围成环形的天然屏障;山的东北面大理河、无定河又呈“7”字形环绕,绥德古城就筑于山水围成的“9”字形中间。昔日山水间城郭逶迤,古迹点缀,扶苏蒙恬墓遥遥相望;晨钟暮鼓,山风涛声与大漠驼铃交相争鸣;城内府衙宏雄,店铺林立;城外桃花争艳,岸柳荫蔚。游人登山可观塞北风光,临岸可听滚滚涛声。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古城绥德昔日风姿犹存,更多展示给人们的是充满现代活力的多姿多彩。城区面积与宋城比扩大了五倍多。现代化的绥德城楼房林立,街道整洁,霓灯闪烁,五彩缤纷。千狮桥、龙凤桥飞架无定河上,五龙柱、石牌楼高耸云天。神龙、滨河、永乐大道把城区打扮得更加靓丽。古城一天更比一天美。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