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大保当镇,自古水草丰美,植被茂密,是草原文化和农牧文化的宝地。在近代,民间多有“军马场”的传说,笔者且作探索。
建立天封苑军马场的背景
《汉书·地理志》载:“白土属上郡,银阳、银阴、鸿门属西河郡。”又载:“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中出也。”天封苑即军马场,火井就是有天然气的地方,天然气从岩石裂缝中喷出。《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汉银阳、银阴、白土三县都在秃尾河西边。《汉书·地理志》载:白土属上郡,银阳、银阴、鸿门属西河郡。由上可知,白土县是毗邻鸿门县西北的一个县。现在的大保当汉城遗址,就是汉代上郡北部的白土县城。早在汉武帝时(前140—前87年),西汉西域属国龟兹国的一部分龟兹人内附,武帝在今陕西省榆林城北置龟兹县,为上郡属国都尉治。历史沿革多变,西汉变革为东汉,北方匈奴演变为鲜卑,原来的白土县改治为龟兹县,亦是大有可能的。不论怎样,当年的宝格达区域(蒙语,即宝当,今大、小保当)是在汉王朝的管辖之内。
《辞海》载:“汉昭帝(前94—前74)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贵族,加强了北方防卫。”这就为下代皇帝汉宣帝的“中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辞海》还载:“汉宣帝时(前91—前49),匈奴分为南北,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到长安朝见。”可见北方边陲处于干戈止息,民众安定的时代。《二十五史》中,班固论汉宣帝写道:“……足以使吏称其职,民安其乐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也就是说,官吏清廉称朕,人民安居乐业,北夷臣服,敬慕宣帝恩义。《汉书·郊祀志》写道,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即天子封设之军马场。火井:有关资载为岩石裂缝处喷天然气的井。《神木县志》载:“秦汉时县境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西汉王朝六大军马场之一的”天封苑“就设在今大保当乡一带。”还有资料载:“西汉时,有36处马场,分布在西边北边。养马30万头”。由上可知,大保当汉代军马场令人确信无疑,大保当军马场就是当时六大军马场之一,因为还有相当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大保当汉代军马场的地理
大保当汉代军马场地处塞北漠南,范围辽阔,南起榆阳区麻黄梁乡,北至尔林兔镇什板台村,东至锦界镇马场梁,西达榆神交界贾明滩村。这块神奇的地方有湿地草原,有干旱平梁;有起伏不平的沙巴拉儿(蒙语,凹凸不平的沙地),有纵横交错的沟壑地;有星罗棋布的水海子,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样,就给西汉王朝选择军马场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
1.大、小保当地处边塞要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南系上郡,北控匈奴;内外相济,军民结合,给西汉王朝防卫备战、强军保边创造了先决条件。在这里设立军马场,放牧、饲养、驯育军马,可以灵活、便捷地利用到战场,给战争的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大、小保当和音巴采当三道平展广阔的滩地,每年春、夏、秋三季生长着马匹最爱吃的各种牧草,有寸草、芦草、菅草、水稗草等,春天绿如茵,夏季水草茂盛,秋天风吹草低、牛壮马肥。每到深秋和冬季,马牛迁徙到四周沙地,可以吃到营养丰富的白草、禾莠草、芨芨草、牛毛草等旱地好草。沙巴拉几还生长着榆树、松树、柏树等乔木,丛生着沙柳、臭柏、阴桃、黑格榄(柳叶鼠李)等灌木。这样,马匹可以在沙湾阳坡避风御寒,饮水保膘。
3.军马场有极其丰沛的饮水,即使在十分干旱的年月,湿地的清水潾潾。野鸡河、黑龙沟河、秃尾河,清水河长流不断,还有雪鸡海子(又名速机海子,蒙语意为水量充沛的海子)、骆驼海子、高家海子等等,总是源源不绝,水如明镜,即使在严寒的冬季,马匹可以随时饮到洁净的暖水。
汉代军马场的管理机关
在距大保当镇以南不到15公里的马场梁,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位于榆阳区麻黄梁镇东北边,距榆林城40多公里。该马场有山沟村庄,还有黄土平梁,笔者认为此处可能是军马场的机关所在地。因为距大保当较近,便于管理,可以依地形挖窑洞居住,还可利用平梁驯马。负责军马的放牧、套捕、阉割、驯育、防疫治疗、抵御天敌(如虎、熊、狼等猛兽)。无独有偶,在距大保当10余公里的神木县锦界的东边,亦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名叫马场梁。两马场梁相距约25公里多,地形地质完全类似,都可以建立马场的机关。我们相信,古老地名的命名,有其历史根源,而且是十分科学和严谨的。
军马的选择和骑兵作战
军马亦称战马,是供骑兵作战时乘骑的马匹,因此必须选择负重能力强、奔跑速度快的良马。古代作战,兵强马壮,兵欲强马必壮。马的种类繁多,名目种种。例如神马、驷马、龙驹、骅骝、乌骓马、赤兔马、黄骠马等,形成了繁浩的马文化。例如,李善兰引注张揖曰:“騕褭(yaoniao)马金喙赤色,一日行万里者。”《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要褭。”杜甫《天育骠骑歌》:“如今岂无腰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典故“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谓英勇作战,效死沙场,“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由此可见,古代对军马和马文化何等重视。
远在汉代的军事,处于冷兵器时代,双方作战,多是骑马射箭。同时又能徒走作战,因此行动便捷,追击奔袭、突出歼敌,受地形、气候影响较小,往往以骑射取胜。例如,汉武帝派名将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抗击匈奴,连战皆捷,解除北夷侵扰。后来元帝国兴起,马背民族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南征北战,横跨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这就是马上得天下的典范。
大保当汉代军马场的现状
古月今月,世事沧桑。汉城距今两千余年,从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当时军马场盛况影子,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汉代军马的情景。
1.考古发现汉代遗迹。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考古队先后三次在野鸡河流域进行了大量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完全用白泥筑成的五边形古城,即汉城遗址。并且发掘了七处汉代墓葬群,出土了七十多块汉代画像石,其中有神马图、车马出行图、李广马上射虎图。墓洞中出土了大量的马齿、马骨,可能是用以陪葬。在此之前,沙漠中遗有许多青铜箭镞,小孩每每拾到,把玩在手。笔者曾经见过,在汉城遗址附近,出土过两个口径大、质量轻的铜锅,想来这是当年行军作战时用来煮饭的大锅。在沙湾还捡到完整的铜马绊,一层绿色铜锈,两个环套,足有七八斤重。在“砸锅卖铁”的年代,这些文物都被当做废物铜卖掉。
2.草原近况。由于历史不断变革,人类活动越是频繁,大保当汉代军马场的兴盛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滩道沙漠,河流土质不变大体轮廓,地貌植被变换容颜。三个水滩地区居住的蒙汉等民族,由牧业文化逐渐转变为农牧文化,大量土地开垦耕种,草原面积逐渐缩小甚至沙化,森林树木被砍伐破坏,灌木丛林稀稀疏疏,天然臭柏林仅有一块。但是,直到现在,小保当仍然保留着一块三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土质类似东北黑龙江的黑土地,时称大草湾。其表层都是腐殖质的黑色沃土,其下一至二米,就是三至四米厚的马粪草皮(学名为泥碳或沙碳)。因其埋藏浅,可知其生成地质年代不太亘古。草皮疏松,具有弹性,还可以掰开,看到其由植物根、茎、叶、种子组成。因其有弹性,好像是埋在黑土下的大块吸水的海绵,有异常大的比热容,所以吸热、放热都不容易,每年冬季不易结冻,夏季不易解冻,到农历五月末才可彻底消通。因此,形成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气候特征,即使盛夏酷热,这里凉爽宜人,是人们避暑乘凉的风水宝地。
每到夏季,大草湾绿茵如毯,浅水没草,马牛驴骡一群一群放牧在这里,约有200多群。遇到雨涝天年,一片汪洋,草原变成了沼泽,红马、黄马、白马、黑马都因黑土变成了泥塑型的乌马,个个肚饱腰圆、膘肥体壮。到了深秋和冬季,马牛走出草湾,到周边草地打野(无人放牧),吃好草,饮清水,不掉膘。
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军某部队曾多次到大保当等地选购军马,条件比较严格,要求口齿为四至五岁的骟马,毛色好、样势好。必备条件是:前门洞宽(前胸宽大)样势好,腰长尾细个头高,蹄大腿干(腿细而健)鼻孔粗,头干眼逼(眼大而圆睁),耳如削竹。一旦被选中,马价倍增。
综上所述,大草湾就是汉代军马场的缩影,这个大草湾就是汉代军马场的活化石。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