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驱车出米脂县城进入东沟,前行约十里地,在一个叫桥河岔的地方,向左拐进一个山沟,即到达吕家硷村。沟道里的小河流水潺潺,洋槐树梢坠挂着一串串雪白的花铃,空气中弥散出香甜的气息。这是黄土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但从这个山村中却走出去一位风云人物——国民党上将杜聿明。
杜修志向笔者介绍杜聿明故居。
在上个世纪的风云激荡中,有一位从米脂走出去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人生大剧,他就是国民党上将杜聿明。
杜聿明,字光亭,米脂东沟吕家硷人,1904年出生。1923年毕业于榆林中学。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随后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的东征、北伐。
1933年2月,杜聿明曾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又参加了淞沪会战;1938年任国民军第五军军长,次年率部南下,与日寇血战昆仑关,取得昆仑关大捷,击败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随后,率军入缅甸作战。内战爆发后,追随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在东北与解放军作战。淮海战役中,临危受命,赴淮海战场,失败被俘。
在时代的洪流里,杜聿明将军一朝梦醒,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接受改造,走向新生。1958年获特赦,从事文史工作与统战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1981年病逝于北京,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杜聿明将军一生功过,历史自有结语。他为民族解放、抗击外侮浴血奋战的事迹永垂青史,近年来许多剧作都涉及他的事迹。他被评为中国正面抗日战场十大抗日名将之一,名列第四。
杜聿明将军秉性忠厚,在当时的国民党军政要员中是少有的廉洁官员。他无意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只是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勤谨治军,效命疆场。历史给予了杜聿明将军太多的笔墨。当年的热血青年,毅然投军从戎,在时代的浪潮中,也曾迷失前行的方向;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也曾浴血奋战,血荐轩辕。在命运与理想的交叉点上,将军没有看到生命的地平线。他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杜聿明将军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叹和深思。
探访杜聿明故居
与杜聿明同族的杜修志老人介绍,杜聿明家族世居吕家硷村杜家湾,传至“聿”字辈,已有七代。杜家在祖父辈已有土地百晌,算是中小地主之家。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字斗垣,是清末举人,娶有两妻。1904年11月28日,杜聿明将军就出生在这里。杜修志老人对杜家家事知之甚详,掌握有大量的资料,闲聊中得知许多故事。村中人传说当年某日夜晚有一颗红火蛋(火球)自北往西降落在杜家湾后山,第二天,杜聿明的母亲生下了杜聿明,将星出世……
杜聿明在家乡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随后追求三民主义,投军从戎,离开家乡。他的故居今仍保留,但已物是人非。杜聿明将军的故居整个住宅坐西向东,是一线五孔石窑,穿廊挑檐,两旁各有一孔大边窑,依山近水,静卧在山坳中。
这处住宅解放后80年代初收为集体所有。80年代初,转卖给个人后被加以修葺。唯有大门保留原样,大门高约3.5米,宽约4米,深3米,石质基座,门楼为木框架,石板铺顶。顶上两头各有龙头兽脊一个,门额横刻“物华天宝”四字。现在已看不到这四个字,被另外四字替换。门扇上镶铁质大圆形门牌各一。从这座大门依然可以看出杜家当年大户人家之风。庭院开阔,正窑前有高约1米的石质门台,台阶通上。
杜修志介绍说,下院原有两间倒坐平房,一间是神房——当年杜举人敬奉有各种神佛铜塑像;另一间是书房,藏书阅读的房间,现在已经被新主人拆除。院内东有碾子,西有石磨,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庭院。杜将军故居的新主人进城居住,这处院落就空置着。正窑的门上都上了锁,无法进入窑内,想必旧貌也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门台下的石墙缝隙里,一丛不知名的黄花默然开放着……
砖瓦无声记古今
杜聿明19岁离开家乡,投军从戎,戎马倥偬,1935年扶父亲灵柩回乡安葬。办理完丧事,留800大洋交族人兴办小学校,开本村小学教育的先河,自此再未回乡。1975年将军随全国政协部分人员参观延安,再次踏上离故园最近的土地。杜聿明将军不愿回到故乡,自有心中苦衷。1978年曾委托夫人曹秀清回乡祭祖,以寄相思之情。
杜聿明从军后,居无定所,身在天涯。1958年获特赦后,受到党中央、周总理等人的关怀,在北京安度晚年。淮海战役结束后,夫人曹秀清(米脂人)对将军的下落一无所知,生死未卜,曾身闯总统府,向蒋介石要人,后携子女赴台湾,艰难度日。将军的长子当时留学美国,因交不起3000美金的学费,向母亲告急。曹秀清向蒋介石求助,蒋只答应给500美金。儿子心灰意冷,服用大量安眠药自尽。1973年,由于杜聿明将军的大女儿杜致礼的女婿杨振宁博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国际声誉鹊起。蒋某人又亲自约见曹秀清,要曹赴美拉拢杨振宁为台湾当局效力。曹秀清赴美后,辗转回到北京,与将军团聚,共度夕阳岁月。
百年沧桑,斗转星移,故园仍在,物是人非。站在杜聿明故居前,不免思绪汹涌,似乎触摸到那一段历史风云的脉搏与温度。耐人寻味的是,杜家并非仅仅只出了杜聿明这一个人杰。杜聿明将军同父异母的弟弟杜聿德,杜良奎次子,在榆林中学读书期间受进步人士杜斌丞、魏野畴、李子洲等人的影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杜聿德到皖北与魏野畴等共产党人开展兵运,积极准备武装暴动。“四·二八”皖北暴动失败后被捕,英勇牺牲,时年22岁。杜聿明将军的伯父杜良辅之长子杜聿鑫,早年就读北京大学,1924年与堂弟杜聿明一起南下投考黄埔军校,与杜聿明将军同列学习于黄埔军校,北伐后期,在河北承德被反动军阀杀害。兄弟之间在信仰和现实之中,走过的却是不同的人生道路。为了留住这一段历史,建议有关部门应恢复杜聿明将军故居原貌,成立“杜聿明将军纪念馆”,以资后人凭吊。
引用美国二战名将乔治·巴顿的一句话:“老兵不死,只是渐行渐远。”以这句话来缅怀杜聿明。作为杜聿明的故乡人,我们不能淡忘他,而应该仰望他!在当前两岸人民期盼和平统一的呼声中,杜聿明将军的故居自然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