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对我个人来说,我个人的劳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得到这么多人的理解,这使我非常感动。我所写的大部分是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人生活在一个非常平凡的世界里。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个永远伟大的世界。我作为这个世界里的普通劳动者,把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界,当作我创作的一个神奇的上帝。”
这是路遥纪念馆播放的纪录片《路遥》开篇路遥的一段真实声音。而在路遥纪念馆参观的3个多小时里,记者一直被这样的一种氛围包围着。是的,我们身处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全心全意全力”去书写自己辉煌的人生……
路遥纪念馆全景
路遥创作的场景
路遥雕塑
路遥纪念馆内景
寂寞 两个人的平凡世界
路遥纪念馆位于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210国道东侧。走下班车,记者站在纪念馆大门外,就被路遥纪念馆主体建筑的庄重、肃穆所深深震撼——朴素的建筑风格、朴素的色调和朴素的装饰,冯骥才题写的“路遥纪念馆”5个大字,端庄地横铺在展馆的主体建筑之上,下侧“LUYAO1949-1992”的字样,镌刻的是路遥的生卒年份,一幅徽章样式的路遥照片,高高悬挂于纪念馆的拱形门上方,两侧的墙体做成了凸凹结构,上面布满了诸如“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什么要紧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这样的路遥名句。
门前是一座雕塑,一头奋蹄昂首的耕牛,拖曳着路遥的两部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默默耕耘在苍茫的黄土地上,呼应着路遥的那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黄土一样奉献”。
为记者开门的是56岁的黄文军。黄文军家住清涧县解家沟镇马家塌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见到记者的到来,他有些意外。“从纪念馆建成之日起,我就是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县里最近已经确定了编制,正式人员估计很快就要到岗。到时候,我可能就不在这里了。”黄文军接着说道,“我主要负责的就是纪念馆的卫生和参观秩序。从开馆之日起,到这里参观的已经有三四千人。多的时候一天有两三百人,少的时候可能只有两三个人。但不管人多人少,我都会认真接待。”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王家堡虽地处210国道沿线,但因人口不多,很多时候黄文军都要到十几里外的石咀驿镇采购蔬菜、肉食及一应的生活物品。又因无人替换,他甚至连春节都没有回家。“白天还好,游人参观的时候我还能和游客聊聊天;晚上的时候,我就只能一个人看电视了。说句笑话,路遥纪念馆里只有我和路遥两个人,这里是我们两个人的平凡世界。”黄文军说道。
肃穆 平凡世界解读路遥
黄文军向记者介绍说,路遥纪念馆占地5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分为“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和“永远的怀念”6个部分,共展出路遥生前的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音视频等资料600余件。说罢,他便推开纪念馆的大门,带领记者进入到了一个为路遥、也是为世人营造的平凡世界……
迈入大门,迎面便是一尊高约两米的路遥雕像。端坐在斑驳石板上的路遥,右臂擎着一支巨笔,肘部垫在厚厚的一叠文稿之上,手抚额头作沉思状……记者仿佛置身于雕塑的场景之中,遥遥地望着路遥,他是在思索漫长的人生,还是在寻找创作的灵感?
纪念馆展示的6个部分,形象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路遥的一生。从第1部分“困难的日子”开始,记者仿佛就进入了路遥生活的世界。破旧的窑洞里透出昏黄的灯光,门前随意摆放的镰夹、䦆头、镰刀,院中的马鞍、长凳,低矮的院墙边长着一棵高大的枣树,枣树根深叶茂,结满了灯笼似的枣子,遮住了大半个院落,这就是典型的陕北农家。望着墙上展示的路遥生父、生母、养母和路遥幼时的照片,我们可以联想到路遥在这里出生、嬉戏、成长,可以想到年仅7岁的他因为家庭贫困,父母养活不下,而他又要上学,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往延川县的伯父家……
路遥19岁时被推选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他。在延安大学求学,让我们看到了他天之骄子、意气风发的形象。而在他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他曾下矿山、走农村,搜集创作素材。头戴矿工帽与井下工人笑谈的场景令人震撼,而在一组反映路遥走访群众、寻找创作素材的雕塑中,路遥手持纸笔,侧耳倾听着老人讲述那无比动人的故事,同样是令人感慨无限。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才成就了《平凡的世界》荣膺“茅盾文学奖”的巨大成就。
正如陈忠实所说的那样,“他给包括我在内的这一批作家,打开的是文学的正常之路,他打开了另一条让作家思考生活、感受生活、表述生活的一条真正属于文学的道路。”这就是路遥追求的平凡世界,因为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写出最宏伟的诗篇,走能创造出最辉煌的人生。
缅怀 平凡世界辉煌人生
正如记者进入展馆后看到的第一幅标语中写的那样,“平凡世界,辉煌人生”,路遥用自己的辛勤耕耘,赢得了文学界的无尽赞誉,也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仰慕之情。不幸的是,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1992年路遥罹患肝硬化腹水住进了医院,42岁的他,怀着对文学和读者无尽的爱,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在路遥纪念馆第6部分的展示中,记者看到了文学界对于路遥去世的无比痛惜。冯骥才在挽联中写道:“惊闻路遥辞世,心中顿感一块空白,余皆悲痛。路遥是我钦佩的作家,也是陕西的骄傲。”王安忆则写到:“路遥,你说带我走三边,这件事一年拖一年,总以为时间无限多,谁料刹那间成了永诀。路遥安息。”中国文联更是称“从此文坛少一星”。
在路遥纪念馆中,组织者还非常用心地安排了一块场地,专门供前来凭吊路遥的读者在此留下对路遥的怀念。记者细细地翻阅了一遍,这里面有赞美,有缅怀,有祝福;有的出自耄耋老人的文学大师,有的则出自10岁左右的小学生:
路遥,陕北人的骄傲。
《平凡的世界》有股浓浓的泥土味,我曾读了好几遍,好,只可惜一代才子英年早逝。
我和我的学生都爱您的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黄沙赤土铸就平凡思念,热血丹心书就辉煌人生。
路遥爷爷,创作是您的起点,我永远为您贺(喝)彩。
在纪念馆的东南角落,还有一处反映路遥创作的场景。真人比例的路遥塑像栩栩如生,他站在创作的书桌和藤椅前,双目望向远方,望着这片哺育他成长的黄土地……正如他说的那样:“无论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文/图记者满孝永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