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清涧县高杰村北10多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袁家沟。
袁家沟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和近百名厅处级干部,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
袁家沟村全村人家都姓白,可为何叫袁家沟?是因为袁家沟村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昼夜流淌,形成小河。村民们纷纷在河边筑起菜园并利用泉水灌溉。周围村庄的人羡慕地称其为园则沟。后来村里人觉得园则沟不够文雅,取国家的“家”和袁姓的“袁”,便成了现在的袁家沟。
在毛泽东旧居最东边的窑洞里,悬挂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文字和地图,详细地记录了东征的有关情况。上面清楚地写着“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机关总部翻山越岭,傍晚时分到达袁家沟村。”毛主席就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最中间的一孔,相邻的同一排窑洞设有警卫排、伙房、机要室、电台部等。沟道对面是红军总部机关驻地,博古等人居住在此。当时,村里人都觉得很神秘,看见门口站着警卫员,谁也不敢靠近。当时并不知道是毛泽东,就是后来也只有几个人见过毛泽东。一个是当时的窑主白育才,另外便是当时的贫农会主任和村支书白发云。
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袁家沟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并且说明:“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东征宣言》命令下达后,全村人全部都投入了造船的工作中,保证了东征的顺利进行。
当年,毛泽东到达袁家沟村的当晚,下起一场大雪,大雪把整个路面都覆盖了。为了察看东渡黄河的地形,毛泽东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来到了距离袁家沟15公里、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
当毛泽东站在被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看见万里河山被冰雪所封,极目远眺,一片苍茫,便有感而发。当晚回到袁家沟居住的窑洞,点着蜡烛挥毫泼墨写下《沁园春·雪》,尽显一代伟人豪壮的气魄。
如今,毛泽东书写《沁园春·雪》的小方桌还摆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屋子里。炕上放着一件蓝色大衣,一张八仙桌上还有竹壳暖壶以及两个杯子,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写出了这首壮丽名篇。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