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安康的一张名片,闻名遐迩。游人络绎不绝,拉动了地方经济,山村变了模样,乡民得到了殷实,人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提振。今日的南宫山已不是当年羊肠小路迂回蹒跚的贫穷,而是宽阔的旅游专线和环山步道、天梯拉近的富庶。余登南宫山有多少次已记不起来了,曾在安康市旅游局长、外办主任任上也没超过十次,更多的登临还是在1992年9月卸任之后的其他岗位上。中国的名山,我曾光顾几座,却总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惟有南宫山,总让我品味不够而魂牵梦绕而挥之不去。 如此宏大的工程,凝聚着安康人尤其是以岚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驱动的一班人的心血。他们以超人的魄力与不屈不挠的韧劲,准确地把握县域经济的脉络,把旅游经济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引领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届一届不停步,硬是把南宫山打造成了陕西在全国能拿得出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个前无古人的壮举,怎能不让人感慨、赞叹呢!
一
安康筹划对外开放发展旅游经济可追朔到25年前。1986年,我时任安康团地委书记,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恰好省旅游学校租用党校的东楼办学,校长是我原共青团的上级、团省委宣传部长胡树群(后担任省文联副主席)。课余时间我总爱到他们的图书馆看书,因此有缘较早地接触到旅游经济学。1988年10月党校毕业后,安康地委、行署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委任我为第一任安康地区旅游局局长兼外事办主任和接待处处长,组建旅游外事机构。起初几个月,旅游局、外事办的精力主要放在安康的对外开放和旅游资源的普查上,争取全境对外国人开放,以此拉动旅游,为国内旅游铺平道路。当时安康全境涉及几处军事管制区,全境开放必须经省政府报兰州军区批准。为此,发展旅游需先解除安康全境的军事管制,否则,涉外游客必须经陕西省公安厅批准方可进入。当时,安康地委、行署对涉外旅游经济的理念比较超前,对旅游外事工作非常重视。为了开展安康的涉外旅游工作,便委托安康军分区参谋长杨学进率我们到兰州军区司令部汇报。12月,我们带着省政府《安康全境对外开放事》的文件前往兰州,受到兰州军区作战部王部长一行的热情接待。他在作战室听取了我们的汇报,然后拉开一个硕大的帷幕,很大的一幅地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用好长的一根细木棍不停地指点着地图上的一些区域,说:“对外开放,发展旅游,外国人不得越过秦岭!”不过秦岭,如何开放?如何发展旅游?我针对部长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设立军事禁区,保护军事设施的措施”的专题汇报和说明,得到了部长的认可,要求安康军分区就此进行规划(兰州军区批准后于1989年4月,国务院对外公布安康地区10个县全境对外国人开放)。 对外开放,让外国人和国人游什么?是刚刚组建的地区旅游局、外办面临的课题。除了安康人皆知的香溪洞和火石岩电站水库这些景点外,我们安康还能拿出哪些新景区新景点供游人观赏呢? 1989年元月上旬,我在中央电视台二频道播发的一则由安康电视台记者荣山采编的岚皋南宫山和陕西电台驻安康记者站记者张会鉴在《安康日报》上发表的一条《唐木匠升天记》关于南宫山上和尚圆寂的报道中了解到:有一个外地木匠姓唐,在南宫山所在的村子做木活。一日,上山发现南宫山景色很美,山势险要,顿生好奇。他用锄头刨开一个土堆,发现了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形木桶,桶内坐着一个圆寂和尚的肉身,肌肤还有弹性。这一发现使他欣喜若狂,引起周围村民围观。唐木匠认为,这是一个成仙之地,如能仿效定能成仙。于是他也在附近挖了一个大坑,制作了一个带盖子的大木桶,叫村里人把他放进去然后用土埋起来,他将升天成仙。村民按其嘱托一一照办,并从此在坊间传开。这个扑朔迷离的故事,让人辗转反侧。这奇景奇事不正好是旅游资源的素材吗?于是我征询荣山、会鉴的意见,他们都说值得一看。
二
1989年元月18日农历腊月十三一大早,大雪纷飞,我和地区旅游局科员任明君从安康前往岚皋。到县城后,风雪更大,在县城建局单正义局长和上溢乡党委汤书记的陪同下,我们向南宫山进发。 漫天风雪,吉普车在崎岖蜿蜒的冰雪山路上呻吟着,艰难地行进。一尺多厚的雪上面印着几行稀疏模糊的凹痕,好像很长时间无人走过。在这个时候山里头已无人出门了。腊月黄天,远处袅袅的炊烟从被白雪包裹的农舍里溢出,农家人已围着火炉燃着树疙瘩,煨着吊罐,熏着腊肉,美滋滋地准备过年了。 夜幕降临,汤书记留我们夜宿上溢乡。晚饭在岚皋风土人情、南宫山的奇闻轶事、旅游资源开发等话题的交谈中享用。交谈中,我领略到了岚皋基层干部们眼神里透出的憨厚和对旅游经济的陌生与饥渴。晚上睡在木楼,夜晚的乡村格外寂静,偶尔有几声犬吠远近呼应,惊扰着宿鸟拍打着翅膀发出噗嗤噗嗤的响声与哀鸣。风雪骤停,推开用白纸糊着木格子的窗户,皎洁的月光被皑皑白雪衬托的格外通透。山峦起伏,雾凇倒影,山乡的雪夜是那样的迷人。 翌日早饭后,我们继续前行。茫茫的雪,把昔日羊肠小道隐在脚下。手脚并用的摸爬,一会功夫已让我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钻进被雪覆盖的山林,到处是参天的原始树木伸展着被雪环绕着的枝干和从树干上垂下的粗壮的藤蔓,时而挂在前方,时而又横在路上。我们一会上坡,一会下坡,不时在树林和嶙峋的山石间攀援。走了大约五个多小时,南宫山已到近前。此时此刻,放眼四顾:纯洁的雪原,群山逶迤,云遮雾绕,南宫山在阳光的辉映下更加恢弘壮观。山上没有任何建筑,满目林海雪山树挂冰凌。被雪掩映的雾凇和铁橡树(当地人称九把斧树)树叶,透出碧绿与绛红颜色,点缀在群山之中,并在萧瑟的寒风里摇曳着身姿,把整个雪山装扮得更加妖艳。这是一个火山熔岩区,有许多石林石笋,奇形怪状,似人如佛。当地人指景化形,童子拜佛、观音看海,种种描述,惟妙惟肖,也给人以神秘感。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是讲弘一法师坐化于此成仙的传说。巨大的海螺石神奇古怪,单局长用力吹响,浑厚的呜呜声,悠长回荡在山谷。有一硕大石壁,侧面几块巨石耸立,中间只有一条小小通道,单局长说此处叫石门,要我在石壁上写上两字,标志着政府部门在关注,以示山人,有利于保护。执拗不过,只好欣然从命,用红色的油漆在石壁上写下“石门”两个约一尺余见方的隶书大字,并合影留念。 金顶赤壁,如同刀劈斧砍,又如仙人之手镶嵌在绝壁之上。三个峰乳,似笔架,更似驼峰,好似一头昂首的骆驼,载着群山行进在天际。有千年古树,临崖耸立,傲视千仞,多种树木寄生其上,葱郁茂盛。一低洼地内,有几块不规则的石板盖在地上,果然地穴有一木桶嵌入地下,直径三尺余,内盘腿坐一和尚圆寂肉身,左手护膝,右手举掌前胸,昂首低垂。地穴前置一灰色的陶缽,已被白雪簇拥。不远处有一通石碑,碑文记述此为和尚圆寂之处,已一百四十余年矣。南宫山有佛,玄妙之神秘与氤氲之气混合在人之心头。我请单局长回头用玻璃将其先封存起来,既能观赏又能保护(单是实在人,再去时,已按嘱托封存)。再登险峰苍龙岭,是一处险要的山脊,东西两侧宽则三、五米不等,窄处只有一米多点,其余为悬崖峭壁的石缝里顽强生长的铁橡树、松树。登上顶峰,环顾四野,南宫山已被夕阳映照,群山簇拥,云海翻江,彩霞万丈,如入人间仙境。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一行人夜宿山腰张姓人家,围着火炉,喝着烧酒,品着胜景,不虚此行的激动,在喝酒猜令的吆喝声中把土豆煮羊肉的吊罐翻了个底朝天。宿至夜半,酒醒人思,此行不虚也。次日,汤书记带我们下山,沿着崎岖陡峭的雪路,跌跌撞撞经柏杨武学馆返回县城。
三
回到安康,我及时将南宫山风光的旅游价值向地委行署领导进行了汇报,并在一定的场合不失时机地宣传旅游经济。 当时发展旅游在安康这块处女地上举步维艰。交通闭塞,西安人来安康,坐火车需十七个小时,乘汽车也要两天;经济尚属以农为本,人们发展的视野还在自己固有的认知层面逡巡。安康拿得出手的景点和接待条件也是捉襟见肘。严重的人文资源不足,要形成旅游气候非一日之功。如何把南宫山作为时尚的旅游产品,宣传出去开发出来,已成了旅游局外事办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精心把南宫山的风景、文字资料整理好,与香溪洞、水电站库区一并在省旅游局旅游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汇报,引起了省局的重视,及时协商省旅游设计研究所李所长与我们合作,安排对南宫山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并同时进行安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制作。至此,对安康旅游发展进行专业规划拉开了序幕。地委、行署迅速成立了旅游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我任主任。各县政府相应确定了负责旅游工作的机构。省旅游局、财政厅为安康旅游规划拨出了专款。 1989年4月,省旅游设计研究所一行八人的先期考察组在李所长的率领下来到岚皋。他们中有地质、林业、旅游、摄像、交通、环保、建设、规划的专家。南宫山成为考察组安康之行首当其冲的考察对象。由于专家们熟悉并亲历了全省以及各地市的旅游景点,他们考虑的是安康旅游要有龙头,龙头立得起就有文章可做,立不起那就难以推开全区旅游工作了。我则忧心忡忡地等待着专家对南宫山的大考。 南宫山的四月,春意虽至,残雪未消。阴坡的雪还是那样厚实,但绿树开始吐芽。山上山下都是花的世界,七里香、高山杜鹃和不知名的花朵在这里绽放,别有情调。考察人员沿着残雪未尽的崎岖山路攀爬着前行,仔细地用各种器材审视着每一段区域。 登上山顶,在一块大的平地上多了一个用木杆搭起的茅屋,四周用木杆架起,如同栅栏。屋子里满是地铺,放着好多被褥,进门左手用两口大锅支着灶,锅里煮着东西,有腊肉的香味。屋里屋外洋溢着炊烟,弥漫着一种生机。由于这里方圆十几里没有人烟,这些设施都是县城建局专为考察组准备的,有两姑嫂在这里忙碌着,听说是驻地队(村)上张支书的儿媳与女儿,专程在这里为考察人员洗菜做饭,为考察工作提供后勤保障。考察组的同志们抵达后,顾不得疲劳,放下行囊,操起设备记录着山上的每一个细节——斜阳、云海、森林、奇石、残雪、奇花异草和巍巍耸立的金顶主峰。考察人员在主峰两侧认真地勘查后,又登上了金顶主峰观察四周的景致,直到夕阳西下,晚霞把满山渲染成一片金色,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祥瑞的红晕。 第二天天刚破晓,考察组一行吃过早饭,带着干粮,踏着朝阳,又穿行在奇山异石和原始森林之中。曲径通幽,再往南行,攀爬一段树林掩映的火山沉积岩,穿过有毛竹形成的几十米拱形“隧道”,又别有洞天地进入另番天地。这里地势平缓了许多,两山之间峡谷蜿蜒,无险却奇。石林石笋漫山遍野,鳄鱼石、熊猫石、企鹅石惟妙惟肖。巨大独立的一尊火山熔石酷似传说中的猪八戒背媳妇,栩栩如生。任何一尊石头,都会让人产生联想,似乎在石头背后蕴藏着不尽的故事。不远处,一尊层层叠加的巨石,背向沟壑,独自耸立,树木偎依,一块一块不规则的大石由下往上错落有致堆砌而成,真天然之功,实乃南宫山的瑰宝!我们蓦然领悟,在这高高的山脊之处有此奇景,莫非是先人们登天的基石么?对,就叫“登天石”!山峦风景如画,走不多久,不可思议的景致又横亘眼前,远处一座几十米高的石山挡住去路,两侧峡谷相挟。再到近前,石山中部,由上往下如刀劈一般整整齐齐把山切为两半,只留下约五十公分宽的一条石缝,向前延伸,人走进去,不敢妄动,眼前和头顶只有一道白云裹挟着的蓝天划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线天”啊!走出一线天,山川河谷尽收眼底,再回头时,石林石笋、登天石和峡谷已被锁进天的那头。 时至黄昏,南宫山的景色更美。大家整整一天紧张的工作,已是饥肠辘辘。考察组人员沿着陡峭的山路向着山顶驻地攀登,爬上山顶,茅屋内灯火通明,炊烟弥漫,飘出饭菜和酒的香味。李所长和专家们都坐在茅屋的浪荡铺上,总结两天来的考察情况。我们地、县的人都在屋外,心绷得很紧。因为我要李所长在开饭前说说专家们考察南宫山的初步印象,以便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一会儿功夫,李所长招呼我们进屋,他从灶台上端起一个酒杯,用洪亮地道的关中口音说:“笔架山森林茂密,植被很好,体量很大,自然景观奇特,风景秀丽险峻,在全省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地质、科考和旅游观光开发价值。向你们祝贺”!李所长话音未落,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阵阵欢呼声。我们激动的心情都融进了酒里,碰杯声、祝贺声、感谢声此起彼伏,久久地回荡在南宫山上。安康,终于以南宫山旅游资源的厚重,经受了省级专家的大考。 对南宫山考察之后,1989年7月,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一行连续用了40多天时间经宁陕从石泉乘船沿汉江考察了石泉、汉阴、紫阳、岚皋、汉滨和平利县普查的旅游资源以及水电站库区。8月考察组又邀请陕西旅游规划评审委员会成员单位的专家专程对南宫山进行再次考察,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9月,省旅游局组织省旅游学校校长、旅游专业博士李曦和省局30多名处室的专家由副局长孙木一带队到南宫山进行考察。参加考察的人员中最大年龄是82岁的省旅游局原总工程师戴老先生。专家们对南宫山的开发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很高的评价。在安康全境考察结束后,我们和规划设计研究所夜以继日地分别准备全区旅游发展规划基础资料的撰写与准备。总体思路是:一山(南宫山)一水(瀛湖),以山带水的发展思路。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历史、查看地图、撰写开发建设可行性报告,把南宫山推向陕西旅游经济的前沿。1990年4月,地区旅游局将南宫山风景图片做成了40多块大展板几百幅照片和录像,加上文字说明放在省旅游局机关会议厅进行了几天的展出播放,收到了轰动的效果,得到了省局的肯定。从省局撤展后,地区旅游局和岚皋县城建局又将展板和录像放在邮电大楼广场上进行展出播放。从此南宫山走进了千家万户。
四
现在的南宫山当时叫“笔架山”。在编写旅游资源规划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与“笔架山”同名的景点到处都有。怎样突出特色,把岚皋的“笔架山”与安徽和其他省的笔架山相区别呢?出于好奇,我在中国行政区划地图上一下找到了几十个笔架山。都叫笔架山,岚皋有什么特色?旅游产品是一种商品,应“惟我独尊、惟我独有”,在对外宣传中,切忌自己忙乎却替别人做了嫁衣。我在撰写笔架山宣传汇报材料时,一份岚皋县行政区划图吸引了我的眼球,发现“笔架山”座落在“南宫山山脉”。“南宫山”又是个什么山呢……事到如今,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查阅了陕西很多史料后意外发现了“南宫山”的秘密。原来,南宫山山脉是以座落在此山的宫殿“南宫”命名的,建于唐代,历史悠久。为朝廷所建,宫殿规模宏大,朝廷将一些官员流放于此。这一史料丰富了笔架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单单是自然风光,而有厚重的人文价值。难怪山上有建筑遗迹、有佛有和尚、有碑文、有僧人圆寂的真身。然而,笔架山方圆地势险要,并无大的宫殿建筑残垣,“南宫”又建在哪里呢?为了寻找南宫,在西北民航局和地区林业局的帮助下,我们邀请地委宣传部摄影人宋选成和安康电视台王虎带上摄影器材和旅游局王云安一同四人登上飞机,探寻南宫山四周和汉滨、汉阴的天空。随后,又在平利县的协助下驱车前往笔架山东南方的平利县洛河区靠近岚皋的山麓踏勘。汽车进入平利大贵一直向洛河靠近笔架山麓前行。几个小时后,山路的左边川道上有许多古代梯田缓缓由上而下迎面展开,几十棵参天古树,历尽沧桑,相拥为邻。稻田靠山的坡下,是一个十几户人家的村落,高大的白墙瓦屋,透出古老气息。再前行不久,前方已是公路的尽头,高山环抱挡住了去路,远远望去,一尊硕大的古塔矗立在山顶,山下有几户人家,周围有大片梯田和旱地。好多古代刻花的石柱、石条、石墩、石窗成了农家的房基门坎。七八十公分直径和一米多直径的圆形、八角形的石柱、石墩、石窗到处都是,有的插进地里,有的埋在路上;大片的玉米地里,好多石人石马东倒西歪地伫立着,缺胳膊少头。此情此景,让人有不少联想——它与南宫又有什么瓜葛呢? 岁月流逝,青山不老。询问当地老人,他吧嗒着旱烟,给我们讲述代代相传的故事……很久以前,朝廷在这里修建了宫殿和寺院。寺院的规模仅和尚就一百余人,被当地人称为“百人寺”,香火很旺,方圆百里的土地都是庙产,虽朝代更迭,但香火不减。直到清代,白莲教起事,遂一把火,把这里烧个精光,直到今天,附近的民宅都留下了古建筑材料的影子。田间地头的石人石马石墩石柱与半山腰上的塔顶和地图上标注的“南宫山山脉”、和尚的肉身都印证着一些怎样的千古传奇呢? 南宫暂无可觅处,但岚皋县行政区划图上的“南宫山山脉”却是铁板钉钉。因此我在撰写笔架山对外宣传、规划的所有材料中,将“笔架山”作为旅游产品更名为“南宫山”,把它与旅游产品与地域、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宣传,彰显其悠久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的不同凡响。 二十三年过去了,经久的情愫一直在南宫山的氤氲中荡漾。浓冬的晶莹,盛夏的热烈,初春的绚烂,深秋的辉煌,细细地体味南宫山上的杜鹃、野菊、红叶、七里香、七叶一枝花和那些独自攀岩点缀在裂隙里金灿灿犹如喇叭花却比喇叭花更质朴、纯厚,一点都不张扬的无名花草,还有南宫引人入胜驼峰般的金顶,以它的坚定自信,承载着逶迤的山峦,召唤着日出,抚慰着夕阳,用暮霭掩饰自己的伟岸,用云海遮挡博大的胸怀。 2013年7月的一天,再次夜行南宫山,有祝斌与洪文相伴,蜜一般的情谊粘着手电光影在山涧拾阶而攀。山林寂静,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怦怦心跳和急促的呼吸。寅时将至,隐约的石阶已被抛在脚下,伫立在眼前的是灯火辉煌的金顶。微风轻拂,林涛婉唱,远山隐隐,南宫山千姿百态的晨曦、云海、金顶、松涛和一览众山小的风光塞满了我的视野。我已至耳顺之年,在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岁月里,还将会用独自的视角记录南宫山,展望南宫山。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