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 横空出世高速路 近两年,到过旬阳县桐木镇的人都知道,其镇上标志性的建筑不是楼房高耸的街道,不是色彩斑斓的霓虹灯,而是那威武壮观、空前绝伦的高速路。 站在山岗上,极目远眺大自然美好风光。只见高速路脚踏江河、头顶蓝天、穿越高山、驰过峡谷,以气吞万里之势,自镇东的立石滩村而来,沿着镇西的包家山隧道而去。它就像一条玉带,萦萦缠绕在桐木镇一万四千人们的心上。 桐木镇高速路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其桥墩高、隧道长。高高矮矮的桥墩沿着河道顺势而上,最粗的桥墩足有半间屋那么粗,最高的桥墩足有60多米那么高。站在大桥上,望着来回穿梭的车流,看着桥上桥下迥异的风景,不觉中豪情万丈、感慨顿生,方觉自然的博大、科技的发达和人类的渺小。而包家山隧道则是我国长度第三的公路隧道,全长11.2公里,仅次于秦岭终南山隧道和宝天高速公路大坪里隧道。它北倚秦岭,南连巴山,是安康通往西安最短通道。隧道里灯火通明,隧道外风景绮丽,畅游其中犹如置身于时间和生命的隧道中。 桐木高速路的贯通,不仅敞开了安康和西安经济往来的大门,也为桐木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桐木镇经济的腾飞指明了航向,指引着桐木镇驶向文明、和谐与安康的快车道。 二 千年青山一古刹 青山古刹位于桐木镇南行5.2公里的松柏葱茏、峰峦突兀的青山村西侧。其间茂林修竹,鸟语花香;路边,流水潺潺,淙淙作响。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拾级而上,但见香火缭绕,游人忽现,神秘而又幽深。 走近青山古刹,但见门前两棵千年古柏枝叶缠绕、遮天蔽日。古刹因年久失修,如今已是残瓦断橼。高僧已去,梵音何在?我们唯有从墙壁上那栩栩如生的佛像图、八仙过海图以及福、禄、寿图等图样来寻觅昨日的辉煌。庙檐下的佛像雕刻依旧是那样的漂亮真实、雄伟壮观。如今刹中佛像尽管已不复存在,但佛像摆驾的地方,依旧清晰可见。佛座的四周和大殿的屋顶全是用长条麻石的堆砌覆盖而成,至今严实的滴水不进,我们不禁为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佩服的五体投地。站在大殿中央,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青山古刹的钟声由近及远…… 据史料记载,青山古刹始建于隋朝中期。当时有数十里之多的建筑群,其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庙宇内数千和尚,方圆百里的佛教信徒每逢初一、十五便前来祭拜,香火不断。寺庙周围的参天大树和袅袅升起的香火相得益彰,可谓是云蒸霞蔚、天上人间!在林间穿梭,耳边伴着有规律的磬钟声及和尚们的诵经声,恍惚中到了人间仙境。 从古刹内仅存的一块石碑上我们查阅到,在唐朝时期,护国公尉迟恭敬德曾负责修建过该寺庙。至于寺庙败落的原因据说是宋朝时期因寺庙管理混乱,庙里和尚经常把年轻貌美的女香客强行留下过夜,以至于世人恐慌、香火萧条、寺庙衰败;也有人说,是一和尚把杨家将里的杨文广关了,准备进献敌国。后来穆桂英在救杨文广时,就一把火烧了青山古刹……至于哪种说法更准确,我们现已无从考证。 时过境迁,唯有古刹依然。它在历代的风雨中和后人的祭奠中继续演绎中岁月不老的神话。 三 岩屋寺中说禅事 在桐木镇三岔河口高有十余丈的悬崖峭壁上,保留着一座历史久远、久经沧桑的庙宇——岩屋寺。它所处地势险峻,风景秀丽,至今香火不断,已成为远近香客、游人朝拜和观光的好去处。 史料记载,岩屋寺始建于唐朝中期,受到历朝历代香客们的庇护得以幸存,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据老年人讲,该寺院曾经也住过尼姑,所以当地人也叫“岩屋庵”。文革时期“破四旧”,给“岩屋庵”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香客供奉的佛像、经书被洗劫一空,留下的只是几尊无头的石佛像和几块世人建寺修缮的碑,使得该寺院香火一度凋零。直到福建佛学院结业的道学法师出现,他先后筹资10万余元,翻新了寺院、修筑云梯、请进了“佛祖”像,才使得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寺院破旧衰败的面貌得以改观,香火得以续延,寺院得以正名。 寺院的正南面,是鸟兽绝迹的悬崖峭壁;直至西面,方可见一条青石铺就石梯通往寺中。寺门上方用大理石雕刻成的“岩屋寺”几个大字,煞是醒目。推开厚重的铜扣大门,你会发现寺门分为两层,下层是通往大殿的主干道,而上层则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脊的寺庙,悬崖临空,突兀奇石。走在悬空的木板通道上,往往会使人产生心虚的感觉。细看你会发现,原来大殿是由后面斜插的岩石做支撑搭建而成的半洞式岩屋建筑,勾檐回梁,雕花精巧。殿前走廊,则是在石梁上横架木板为地面。木柱花栏上,红布绸带飘飘,古朴典雅而又颇具神韵。大雄宝殿就坐落在这岩屋的中央,驾临在这的三尊镏金大佛笑口常开,广迎来往的天下客。不少香客正在这里擎香跪拜,祈求佛祖的保佑。再看那旁边偏殿与禅房,则是风格迥异,古朴大方。沿着水泥铺就的网梯一路登攀,你会发现在寺院左面峭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好几个山洞,洞口仅容一人爬行。进去后才发现里面足有一间屋那么大,由天然加人工凿成。听导游讲那是民国时期老百姓用来躲土匪的,老百姓堵上洞口,用自制的土枪与土匪们周旋和对抗…… 抬望眼,只见山映衬水,水倒映着山,一幢寺庙镶嵌在山中间。望着流水潺潺,闻着香烟袅袅,听着梵音徐来,一时间仿佛身入画中, 使我们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游兴之余,赋诗一首,以表心迹: 三河涌泉汇处游,岩屋庵上两情幽。 涓涓溪水翻碧浪,隐隐涛声映鼓楼。 翠竹挺立风摆叶,铁树遒劲神点头。 与君常伴黄昏后,带得斜阳复此游。 后记:风雨变幻,斗转星移。虽然如今的寺院在道学法师的手中已修缮一新,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开发。 四 梅花泉边传神话 梅花村,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没到过梅花村的人,一定以为该村遍布梅花。其实不然,梅花村得名不是因为梅花树,而是因为梅花泉。一汪来自地下的清泉,一汪开着梅花花瓣状的清泉。 沿着三岔河口向西进发,一路上山清水秀,柳暗花明,而梅花泉就在落居在距三岔河口10公里的地方。走近看来,只见六株木桶粗的香樟树错落有致生长在梅花泉边,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而那一股股呈梅花瓣状的泉水就从这些香樟树旁喷涌而出,水花四溅,然后汇为方塘,从溢水口处倾泻而下,流入河中折东流去。 梅花泉水,入口而甘甜,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泉水上方总是罩着一层浓浓的雾气。泉水涌出的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面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青苔旁散布着一些不知名的杂草和小花。一入夏季,此邻盛开,芳香扑鼻。泉水自方塘的缺口奔涌而出,犹如一道白练荡漾开来,溅起一丈多高的水花。那水花晶莹剔透,如烟、如雾、如尘。过往的行人每每经过这里,总是忍不住要驻足欣赏,小憩一番。或依树而坐,或择石而栖,认识的,不认识的,在泉水的滋润下,便少了一份矜持,多了几分直率,时不时传出一阵开怀的笑声。梅花泉,承载着多少人童年成长的梦。 “梅花泉,梅花泉,梅花泉里有神仙;梅花泉,梅花泉,梅花泉边显龙颜”。儿时哼唱的儿歌使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爷爷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来。很久以前,梅花泉旁边有个一人多高的龙洞,泉水是从洞里流出来的。这个龙洞与间隔不远的另外一个龙洞遥相呼应,当地人都叫“双龙洞”。据说当时梅花泉眼里住着一位神仙,大显威灵,村民有病必救,有难必帮,十分灵验。住在龙洞附近的村民也会经常带着香烛前来祭拜,祈求庇佑。说来也怪,村里凡是过红白喜事,去向神仙借锅盆碗盏,只要准时归还,便一借一个准。一天 “刘小娃”娶媳妇,事后去还时他就边想:这神仙到底长着什么样子,我倒要看看!于是,他躲在树后偷偷注视着梅花泉边的动静。夜半时分,从洞里出来了一位漂亮姑娘,她环顾四周见没人了正准备收东西时,刘小娃大叫一声。只听到“轰隆”一声巨响,洞塌了……从此以后,村民再也借不到东西了,只见一股股呈梅花瓣状的泉水从坍塌的洞口流了出来…… 如今,梅花泉眼的那泓泉水依旧流淌,香樟树下,也依旧是行人驻足小憩的地方。只是,纷扰的生活使我们渐渐屏蔽了它的声音,忽视了它的美丽。 梅花泉水静静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