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山下花里镇,这里有山皆青,无水不碧,遍野茶山,清香四溢,稻浪千层,此起彼伏。绿色是这里的天然禀赋
初夏的花里,绿树掩映,芳草萋萋,停车场、路灯、太阳能、绿化带、健身器材等城市才有的设施在这里一应俱全。历经三年的紧张建设,一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陕南第一村”正在南宫山脚下拔地而起。
然而,三年前的花里村还是一个卫生差、设施差、收入差的“三差村”。村民张丽说:“以前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哪个村的,现在终于可以大声地说自己是花里的。”如今,和她一同首批入住的30余户农户通过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兴办旅游商品超市等项目实现了增收致富。
巧规划,“山旮旯”变“度假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挑着桶到几里外的地方挑水,道路坑坑洼洼,垃圾随处可见。这就是过去的花里村。
200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打造大南宫山景区的战略部署,决定在花里村建设南线服务区。花里镇抢抓机遇,提出要把花里村打造成“陕南第一村”,成为承接旅游发展的“样板村”。
该镇结合花里村地形地貌特点,聘请资深专家实地勘察规划,做详做细设计图,按照“白墙黛瓦格子窗”巴山民居风格,修建了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徽派建筑,美化房屋、净化河塘、绿化村庄,展示出山区农村和谐宁静和生态之美。目前,投资1200万元建房、8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完成水管改造10000余米、硬化路面21公里、安置南线服务区37户、建房11040平方米,水、电、路、讯、房、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建成后的花里新村,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踏上了宽阔的水泥路、住上了的新房。尤其是通过统一规划后,村民穿着越来越时髦,脸上笑容更灿烂,精神劲头更足了。
现在的花里村,规划超前、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形成集观光、体验、休闲、渡假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村,成为岚皋对外展示良好形象、交流城乡文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新窗口
好产业,“丑小鸭”变“白天鹅”
几年前,花里村60%的土地闲置无人种植,即使地里种了农副产品,也没人拿到街上去变卖成钱,发展产业推动农民致富远未形成规模。
随着该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思路的实施,全村规模种植土特产农户越来越多,前来购买的商客更是络绎不绝。土特产“走”进了超市、商场,村民开始在网上销售魔芋粉、蜂蜜、苦荞茶等特色产品,小产业已引领花里村的经济不断走向腾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走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花里人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近年来,随着南宫山南线旅游路开通,旅游产业逐步从“深闺”走向“台前”,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村民每天在想、在做的头等大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看农家景吸引着安康、西安、重庆等地客人,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引擎”;“桂花香米”名声享誉内外,不少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千亩稻田的优美自然风光;借助发展山林经济“东风”,依托丰富的槐树林资源,养蜂亦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法宝”,本地天然蜂蜜、蜂胶、蜂花粉等蜂产品深受外地游客亲睐。除此之外,魔芋、烤烟、茶叶、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村民致富的主渠道和活水源泉,把一个个成天靠“土里刨食”的庄稼汉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年收入达50余万元。年销售桂花香米3万公斤、养蜂6000桶、种植魔芋3000亩、大棚蔬菜100亩,全村就业率100%,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新气象,“庄稼汉”变“城里人”
以前,村民干完农活,除了三五成群的聊天、看电视,就是打麻将、玩扑克,整个村看不到蒸蒸日上的景象。
如今,走在宽阔的水泥路上,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气象。正如一户人家大门上对联描述的的一样:“花园宅落惹人醉,文明新村景色美”。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花里村已经变得村美、民富、百姓乐。
2011年“9.27”世界旅游日陕西主会场在这里隆重举行,连续两年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观摩巡礼曾在这里召开……近年来,花里村先后成立了“村民之家”,组建了文艺队、建立了农家书屋,添置了健身器材,村民购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星级文明户比比皆是,卫生庭院户、绿化庭院户随处可见。富裕起来的花里村已多年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和上访事件,更没有一个人参与邪教组织,在实施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硕果累累,文明新风溢满全村。
现在,经常看到妇女们在村广场上跳着舞,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扭动着身板,五六岁的孩童时不时的在郁郁葱葱的花坛里嬉戏,良好的村风民风正洋溢在田间地头,一个幸福和谐的新农村正逐步迈向新的康庄大道。三年来,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卫生村”等20多个荣誉称号。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