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赤岩这个地方工作将近两年,一直忙于学校和家之间的奔波,对本地的了解并不多,虽然也向镇子的各方向去过,但都是为了工作,匆忙中并没有进一步了解。这与我的风格是不相符的,在以前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花一定时间独自一人用脚步去熟悉该地。对本地的不了解使得我一直耿耿于怀,总觉得还没有融入此地,恰得周末未归天气又好,便独自一人去爬那座整日在学校对望的竹笋似的尖山,我认为那样的山背阴面一定有兰花的。
爬山对我来说并不难,脚手并用攀上山顶,此时三月的太阳当头,我还是出了一身汗。回头向下望去,三条峡谷交汇的镇子就在脚下,只是往来的汽车小了些,悠闲的人们看起来模糊了不少。再回头审视山顶时却有了意外的发现,在茂密的灌木从中露出规整的石墙来。我先感慨了一下,过去的人真是辛劳,这么陡峭的山但凡有一点平出就被修了田以求糊口或丰收。再仔细看却又不对,那石墙有部分高出地面不少,沿着山顶围城圆弧在远处的对面又高出一层,来到那高墙根下竟发现有一尊石佛,只可惜已经失去佛首,佛身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从佛身来看应属于明清时期,在旬阳境内见过几尊极其相似的石佛。我当下便觉得我是走进一座古代山寨了。
上得第二层,吸引我的是一片断垣残壁,看来这里是这个城寨的核心了,只留下部分残墙,看到几块有规则小圆孔的石片,很像是子弹穿过的痕迹,但也许不是。看得出这里曾被当作了耕地,只是近几年才荒废,灌木的年岁看起来并不大,估计耕种过的地方曾经也是有建筑的,只是石头被耕农清理下了悬崖。
寨子能看得出眉目的只有面向西南的寨门了,寨门出去是一条山脊远远的弯下去而后又绵延而上伸向远方。寨门石墙厚处有三米多,残存的寨门从里面看有三米多,从外面看将近五米。门宽一米多,伸开双臂正好通过,墙壁上有架设寨门的一尺见方的孔洞,可以想象当年寨子的原貌,可这里仅剩破败不堪的部分石墙。
从军事上分析这里可以控制交汇与本镇的所有交通要道,寨子一周除了南门外全是悬崖高不可攀,不仅佩服古人的眼光,从城寨石头的风化情况来看与建于秦汉时期汉江沿岸山顶的寨子在年代上是没法比较的,联想想到才见过的石佛认为寨子应建于明朝时期,但是石佛与千佛洞中石佛太像,有可能又是从别处移来。悬崖下大量的瓷碗残片又是雍正以后的东西。我在这里迷茫,本镇与铜钱关毗邻,铜钱关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朝秦暮楚说法的起源传说来自于铜钱关,但明清之后这里再没有地域争夺,这寨子又有何用呢?寨子有一亩地大小吧,里面是可以容纳不少人的。现如今它孤零零矗立在山尖,不知道来历,也从没听谁提起过。
带着疑问背着最后一缕阳光下山去,到山脚已见满天星,在脚手并攀下挖到手的两株好兰不知丢到了那里,手机也跌下山崖寻找不见。
回得镇上就急于寻找有关的信息,问起镇里人时都不知道上面竟有如此天地。在网上遍查资料也没没有关于这个寨子的只言片语,这个寨子似乎被人们遗忘的一干二净了,在谷歌地图上找到那个寨子也只是一片葱绿,在以为再找不出任何信息的时候却意外在一位本镇原籍的博友的文章中找到了可能属于这个寨子的信息,寨子是当地人在清朝以前用于躲避兵荒、土匪的工事,寨中有庙,庙里有钟,平日报时,一旦有兵匪袭来,钟就是报警器,钟声一响,当地的居民都有组织地携家带口,带上最贵重的物品和干粮,进入寨子,老人、妇女、儿童被安置在寨中的庙里。每每此时和尚就对那些老人、妇女、儿童们诵念佛经,祈求平安,其实是转移了老百姓的注意力,以免他们过度惊慌。着青壮男丁担当起巡逻、抗击、保卫的重任。兵匪灾祸过去以后,就将重型武器就存放在庙里,由和尚负责保管。当地民众借助得神寨都一次次平安地躲过了兵灾匪祸,老百姓认为这是得力于神仙保佑,故名为:得神寨。
得到这个不能肯定的信息心里还是稍踏实了些,赤岩还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以后对此地的了解还会更多,我想我也许会爱上这个地方。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