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米粮镇树坪村的东山胫部,有一远近闻名的奇特景观,名曰“龙洞灵泉”。距县城65公里,临近山阳、郧西县交界处,是一处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奇观。
“龙洞灵泉”是一天然溶洞,因地下河被岩层阻塞,溪流暴涌而上,又称“涌洞”。洞窟之水常年奔流不息,泛泛旋涡溢喷而出,其妙如蟠龙起舞,水声汩汩。“汩”同“滑”,水涌流貌,故名滑水。涌洞神奇,故又有黑龙潭、天潭、神潭之称。
东山,气势巍峨,形若虎踞,山脚下崖畔凹陷处,神奇的龙洞灵泉,谓之龙盘。此地有一神奇的传说:清初有一黑汉,甚淳朴诚实,为李姓牧牛,主人妻一秃疮女。未几,黑汉指一岩畔,请携女别居。是夜,借李家牛耕之,次晨牛归,汗下如洗,黑汉与女皆缈无踪影。所在岩畔,形成二潭,即今之黑龙潭。其洞窟甚深,弯曲拐行如三厅。第一厅接近洞口,口大而圆似蒲篮;第二厅高大宽敞,石笋琳琅,宛若龙宫;第三厅只能听见有怒涛巨吼,人无法进入。传说虽属无稽,但这里水秀山灵却是有目共睹的。
龙洞灵泉,实有一洞一潭。洞即水穴,穴深不可测,口面圆形,约2.5平方米。平时站立洞边可以饱览漩涡之水涌挤而出,旋转翻腾,疑是蛟龙翻滚;下暴雨时,浊浪怒吼,好似黄龙奔腾;溅起的浪花扑面,使人遍体透凉,不寒而栗。“南有龙兮在山湫”,故名“湫子潭”。紧挨湫子潭下面露天宽敞处,又有口面约七平方米的深潭一泓,水深约6~8米,蔚蓝如黛,清澈甘冽,四季流。故有“神潭”、“仙人池”之称。由于善男信女向“龙王”敬献的香表、食油、果品,均投放此潭中,故又名“献潭”。献的核桃、栗子等果品,好沉坏浮是可以理解的,但油桶等浮出后,口仍封着,而里边的香油净尽似乎是神话。湫潭与“献潭”上下相连,浑然一体,碧波荡漾,天水一色。清乾隆九年(1744)商州知州王如玖编撰的《直隶商州总志》将此溶洞列入镇安县境八景之一,并赋诗曰:“深山古洞有泉通,闻说龙蟠在此中。漫汲清冷消酷暑,好将润泽及疲癃。一泓冷浸山间月,牛绉寒生面上风,会见云从天上去,普施甘雨致年丰。”
龙洞灵泉这一天然景观,经过好事者的不断传播,鄂、豫、陕、蜀、晋、甘等省前来揽胜者不计其数。人们从种种传说佳话中,给它粉饰了“神灵”的色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于是就在泉洞左侧建起了龙王庙。这座庙不知始建于何时,据清宣统三年的《滑水河黑龙庙碑记》载:“以往无考,自乾隆后,庙已三建”,建斯庙:“更张镇邑之景,亦足壮山川之色”。庙堂19间,竖石碑两通。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河岸平地与灵泉相对处,建戏楼一座,飞檐翘角,粉墙花壁,浮雕着龙、凤、麒麟等栩栩如生的图案,蔚为壮观。门额正中题有“歌舞楼”三个醒目大字,两根明柱上雕刻着“虎踞山环凤冠奥庙,龙潭瀑布燕尾缠楼”。这座戏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毁于民间灾火。这里每年农历10月13~16日过庙会,摩肩接踵不下数万人,平时到此观光、朝拜的人群也时有所见。
这里的庙宇为道观,光绪二十六年,王应初号云山来此主持,置庙产,修庙宇,经营十余载,庙貌大为改观(有碑记为证)。现由县宗教局规范管理,既是道教胜地,也是旅游胜地。
1979年11月,在朱砂寨脚下筑渠引米粮川之水,到树坪村又汇集了黑龙洞之水,修了一条发电、灌溉两用渠。这条渠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东山之麓,为民造福。在黑龙洞下边不远处,建造了500千瓦的发电站,现与大电并网,为一万多户群众供电照明加工,又给龙洞灵泉增添了新的光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