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闻府谷常王寨山有火峡,时有火出峡中。夏,草木不生;冬,烟雾袅袅,峡周草木皆绿。愚奇之,决定去一探究竟。
府谷火峡出没之地
火峡洞口
溯黄河而上,边走边问。问一老者,周围果有火峡乎?答曰:有。手指西山云:不远,就在那石山圪蛋上,半坡有房,朝前走即见之。遂驱车直奔石圪蛋,果见几间简易房,疑为数年前修公路时工人夜宿之工棚,衰草枯杨,弃置久矣。时值深秋,天气晴朗,日光融融,有火光是看不见的,寻寻觅觅,偶有石缝、石洞,便探手试试有无热量。在石圪蛋梁来回走了一个小时,忽见一条石缝峡,宽约20公分,大喜,用手探之,毫无感觉,又失所望。唉,霎时以为一切皆传说而已,本无喷火、喷烟、喷气那回事,心觉恹恹,打道回府吧。
返停车处,小憩。想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古话,“不舍昼夜”,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滔滔黄河,逾高原,贯沙漠,穿石峡,跌碛塄,九曲奇弯,一往无前,惟其乃尔,方归大海!又想,还是再去山里村庄问问情况的好。继续朝山上常王寨村行进,约1公里多至山梁,对面山上就是村庄。两山之间半坡洼有宽约2丈、长百米的狭长土梁连接,浑若一座土桥,桥两边便是峭壁。远瞧,村子方圆二三里,四面环沟,山顶有庙宇,环庙有丈把高的土台子,占地约10多亩,乃寨中之寨也。
村距黄河约1公里多,如在土桥上设关卡,人是难以进村的,故明清时期筑“常王寨”,沿袭下来,成为村名,属黄甫镇,距府谷县城25公里。村人皆王姓,其一世祖于明成化二年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村中多窨子。窨子者,地穴也。左沟是个宽大石峡,直通黄河;沟掌石山突兀,名寨子圪堵,村民指那是最古老的石寨子,奇险异常,上有石窨子,远看,口子不大,村人说,里边大,可住二三十人。常王寨大山中密布古地窨子,若地道然,贯通数里,有的出入口在半崖上,有的就在自己家中挖了窨子,直通山外。索性看几处地窨子,徒步至高山,看见一道高约百米的红崖畔,半崖上有个口子,人不可至,从下仰望之,窨子口有小窗,木格子的,窨子通到何地,多远,近几十年谁也没敢进去过。
奇异的山寨,差点把我此行探寻火峡的正事误了!当地人说,火峡着火最少有300年历史了,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小时候经常见石峡里喷火,晚上周围红红的,如今,春冬,烟雾绕梁;夏秋季,只有早上六七点才能看见喷出白色的雾气,太阳出来就看不见。现在大约有十来个火峡,20年前有个直径约4米、深2米的大坑里一年四季火势不断。今年7月份,山根底下开石场时,无意中挖通一个旧煤窑洞口,呼的一下,冲出一股热浪,手指马上湿了,人疾撤离;第二天洞口出来火焰,人走近,烤得不行,又用铲土机把洞口封死了,担心火太大把整个山给烧了。还有的火峡,当地人早上起来发现,山上笼罩着八九米高的白色的气体,就如同厂矿里高大烟囱里冒出的烟气那么白。
我独自一个下石草洼,越石渠,过石梁,探火峡。石梁高百丈,紧临黄河,呈马鞍形,通梁两道火峡,宛若两条黑金带为马鞍卡了两道下垂的箍,其下沿,断石沉陷,形成高2丈许的一弯石壁,石壁上开裂两道峡缝,宽尺余,顺山而上。峡口处不生草木,环峡周围草木却茂盛。我小心翼翼逼近石壁上端,距约两丈,热浪扑面,空气中散发着硝烟味;壁上端石峡看得分明,正在往外冒着白烟;索性跳下一个三尺石塄,向峡里窥探,峡壁黑黝黝的,里边是浓浓的烟雾;又攀上去,上面还有几个圆洞,一个洞口外草叶被熏得枯黄,干枯的草茎上挂满水珠,另一个洞口正在往外冒白气,我用手在洞口试探一下,神经质地立即缩回,那烟气烫中带湿,温度不低于摄氏60度,几分钟内鸡蛋便可烫熟。玄乎哉!
顺两道石峡一直上到山梁,见有多处冒烟冒气,衰草枯叶密布,不小心一脚踩空,一条腿陷入石峡,大吃一惊。好在石峡就尺把宽,人掉不进去。火峡如此之长,明明是整座石山裂开两道石缝,何以形成?忽而异想天开:感觉在数百丈深的地下,有一层几十米厚的煤层在燃烧,烧裂了石山,形成火峡,因煤层太厚,故数百年燃烧而不灭;又想,如在火峡口多接些暖气管道,引入村里供暖,或许可行。山梁上眼见开阔:山临黄河,梁左隔沟,对面石山峁天生两座石雕,蹲于梁畔,如虎如狮;梁右石峁凸凹,状如龙首。夕阳西下,想我此行:览黄河,寻窨子,山寨怀古;探火峡,观奇石,甚为惬意。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