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把王重阳描绘成天下武功第一人,改编成影视作品播放后脍炙人口。不过这只是文艺作品的虚构罢了!其实,历史上还真有王重阳其人,而且还是咱咸阳大魏村人。
王重阳(1112~1169年)出身于富有的地主之家,处于宋、金战争岁月中。他自幼熟读经书,善文又喜弓马,曾参加文、武两科应举。金天眷元年(1138年)得中武举,因系汉人,被委一收酒税小官。金正隆四年(1159年)他愤然辞官,弃家出游,自称于甘河镇(今户县甘河村)遇异人而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年)在南时村(今户县成道宫村)挖穴墓曰“活死人墓”,入内修持三年,功成丹圆后,迁居刘蒋村(今户县重阳宫),筑庵传道。大定七年,出潼关至山东施教,建立了全真道,倡议道、释、儒三教同源、相通、平等,主张“三教合一”。他在山东收了马钰、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等七弟子,世称全真七真人。大定十年,他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返回关中途中,卒于汴京,归葬于刘蒋村故庵。此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各地广布全真道教,并各创门派,信徒广布全国各地。尤其是丘处机所创的龙门派最为驰名,他曾于1220年应诏至西域,在天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讲道,劝其止杀而被封为“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王重阳为“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追封王重阳为“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成为道教史上最著名教主。
今人只知全真祖庵重阳宫,却很少了解咸阳大魏村的天圣宫。咸阳民间流传着“生在大魏村,埋在祖庵镇。千古留芳名,是咱咸阳人”的口语。怀着思古之悠情的笔者浏览了有关碑石,又三次走访了大魏村,现将天圣宫的始末简述于后:
王重阳仙逝后,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6年)十分敬佩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下旨在其村东建起了坐北面南的“天圣宫”。此后,香火旺盛,远近而至者络绎不绝。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天圣宫毁坏严重,到了“仙灵无可依之处,人无敬戴之所”的地步。后來,天圣宫道士赵崇启四方奔走,募捐钱财,于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修缮了祖师殿、三清殿、灵官殿、方丈院,特别是把祖师殿精心地修葺一新。赵崇启去世后,太清观的王道玄和几位道友,筑起了雷神殿,又对过去的四座殿宇重新装修,还把厨房和浴室隔开。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信官张朝目睹祖师殿墙皮脱落,“恐非(王重阳)栖身之所也!”自己慷慨解囊,把祖师殿内外全部用砖石砌垒,给祖师殿增色不少。明末清初战乱,祖师殿南土木建筑的诸殿“颓圮将尽”,急待修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李一其道人找到善士温承志,表示自己决心重修天圣宫,时兵部侍郎福宁和温承志各捐资若干,重新修缮加固。此后,天圣宫又恢复了昔日的姿容。
解放时的天圣宫还留有十余亩面积的建筑,最北端的祖师殿中央有重阳祖师的彩绘坐像及左右童子塑像,东西两边南北排列着七真人的塑像(东四西三);道士院中东西各有三间瓦房,西为道士居所,东边安置碾磨和圈养牲口,道士们耕种着宫外数十亩田产;道士院南东有娘娘庙西有药王庙,两庙之前有巨柏七棵,传为金代所稙,树龄800余年,其间还矗立着三通石碑;再南是毁于清末回民起义的三清殿遗址和另一不知名的遗址;南端是玉皇楼,楼前广场有一五角形的戏楼,面对广场,庙会演出,热闹非凡。
五村四社轮换举办的会日演出:五村即大魏村、西城村、毛村、东城村、白良村;四社即较小的毛村和东城村合为一社,其他三村各为一社。自古以来每年会日均由四社轮流经办,此举源于王重阳的恩义之举——据记载,王重阳主持家务时,连年饥荒,野有饿殍,临村的饥民们,拥到他家抢劫财物度命,官府逮捕了好多人,准备治罪,而王重阳出于怜悯之心,劝告官府释放穷人,不必追究。众人感其恩德,所以后世临村居民主动承担会日开销。二月十五是道家鼻祖老子的生日,天圣宫庙会也定于此日。会期三天四晚,演出秦腔,既是庙会,亦为物资交流大会,渭河南北各县群众蜂拥而至,人山人海。1950年会日,咸阳大众剧团还来此演出。
解放后天圣宫是乡政府所在地,后成大队办公室,再后在庙里办小学。所以庙里巨柏被伐,碑石运往咸阳博物馆保存。后小学迁出,房舍被拆而变为农田。宗教政策落实后,几位善男信女出资,在原宫址西南角盖了一间小道庵,中供一尊木雕的王重阳坐像,但其中却保存着一件珍贵文物——《重阳祖师先茔碑》上半段,该碑石原矗立于天圣宫之南偏东方位,距宫址约250余米的王重阳先祖墓前。
作者:杨照林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