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劲光是指面条而言。要想达到薄劲光的程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原料的选择。最好的原料是产在古周原遗址范围内的小麦,也就是产在西宝公路北线以北的岐山青化、京当、祝家庄及扶风城关、法门、南阳、天度等乡镇的小麦。这些地方的土壤肥沃,光照充分,生长期较长,极适合小麦的生长。《诗经》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就有这个意思。这里产的小麦品质极好,可以使做出来的面皮薄如纸,光如绸,劲如皮筋,可以拉长缩短。而渭河川道所产的小麦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二是在和面上下功夫。当把面粉合成面团后,要反复用双手压揉,使面粉、水和适量的食硷等物充分和匀。不少面馆和大一点的家庭还专门制作了面床。面床的一边置有一木桩(或房柱)。在桩上挖一小洞,将压面用的木杠一头插入洞内。另一头超出床沿约一尺多,然后用一条腿压在木杠上,把合好的面团置于木杠下,反复挤压,直到完全搋好为止。面团搋的越好,面条薄劲光的程度越大。面团搋好后就用擀面杖来擀。一个好的擀面匠,一次竟用两根擀杖。擀出来的面条竟够十多人一次食用,而且面条的薄厚匀称。切面用的刀,也是特制的像铡刀一样的大刀。这种刀能把面条切得细如挂面。当地人称这为"轧面"。自从压面机问世以来,搋、切面的工序就逐渐被压面机所代替了。但讲究一些的面馆和家庭,仍要在搋面上多压两三次,力求达到手工搋面的程度。 煎、稀、旺是指浇面的汤而言。煎是指汤的温度要高。汤往往要烧得滚开,特别在冬季更是这样。这样以来,人们吃面时就不会感到油腻,而且还可以杀菌消毒。稀是指汤要多面要少。通常是细面一碗只吃一口,宽面一碗一两条,有人称这种面为"一口香"。当地人把面条放在锅里煮熟的工序称为"下面",下面的柴火最讲究的为刚中有柔的麦秸火,用它下出来的面熟而有劲。下面一次不要下得太多,讲究的厨师一次只下一碗面。只有这样,下出来的面才能光滑有劲。旺是佐料要丰富,也就是臊子要多,油水要大,菜蔬要丰富。真正达到"旺"的臊子面,佐料油水会把面汤上边封严,即就是在冬季,滚烫的面汤上面也不会冒热气。所谓"臊子"主要是指炒、炖的猪肉丁。猪肉要选用养足一年的猪,体重不得超过百二市斤。岐山人在做臊子时除放进上八味的调料外,还要适量的放些辣椒面。蔬菜主要是黄花、木耳、豆腐、红萝卜、洋芋、豆角、鸡蛋薄饼等等。岐山人对蔬菜的加工非常讲究,要把蔬菜切成比黄豆粒稍大的菜丁或菜片,要求形状、大小、薄厚要一致均匀。臊子面的汤上面要撒上一层绿菜末,称之为“漂花”或“漂菜”。岐山人的漂菜冬用蒜苗夏用韭。为了使汤味始终保持醇香和面条的光滑,要先把煮好的面条捞在凉开水盆内,待把面条上的附着物冲洗掉后,才又捞在碗里,然后再浇上滚烫的臊子汤。这样以来,面条就格外光滑有劲,味道亦格外醇香。
酸辣香是指味道。酸辣是岐山面的主要特点,酸是指醋要好。岐山最正宗的臊子面要算解放前县政府对面照壁背后的面馆。这家面馆所用的醋是自家酿造的。酿造的工艺非常讲究。从制麯到出醋要经过长达半年左右的时间。酿造的原料是精选的上好豌豆、大麦、高粱等谷物及麸皮。所酿造出的醋不光味道醇香而且色泽鲜美。辣子则是选用上好的辣椒,去籽磨碎,然后拌好五香粉,浇上凉冷的菜油。这样做出来的油辣子色红味香,十分可口。为了使臊子面更香,讲究一点的面馆和家庭还要给汤内加上熬好的鸡肉汤。这样以来,臊子面的味道会更加新鲜醇香。要做到醇香,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要素,这就是下面和熬汤的水,必须是没有污染的、味道甘甜的深井水。当地人吃臊子面,最喜欢吃待过一轮客的二、三轮面。因为这时汤经过反复烧煮,味道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其醇香程度简直是美不可言。酸辣是岐山面受人欢迎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是其走不出陕西,进不了世界市场的一大缺陷。因为外地人对酸辣感兴趣的并不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