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传统面食。是陕西小吃代表之一,西府面食一绝。相传岐山一家农户的媳妇,贤惠能干,精于烹调,擀面光滑细薄,调料多样,汤汁浓香,醇美可口。年幼的小叔子尤其喜欢。后来他当了地方官员,有年过年邀请同僚到家里做客,饱餐他嫂子做的面条。大家异口同声夸赞鲜美无比。从此,“嫂子面”便出了名。天长日久,“嫂子面”传为“臊子面”,并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愈臻完美。本品以该县县城照壁背后面馆经营为代表,该馆开业于明嘉靖末年(约1566年前),历时400余年。先后入馆从业者百余人,个个技术娴熟,多系本行名手。1900年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驻跸西安期间,品尝了该店臊子面后,赐赠龙凤旗一面。
岐山臊子面与一般面条不同,被称为面食一绝,手工擀面,薄如蝉翼,细如丝线,滚水下面莲花般转,捞到碗里一窝丝,浇上臊子汤,只吃面条而不喝汤。关中西府人每遇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用臊子面款待宾客。
岐山民间传说云:周文王猎得一条大蛟(蟒),决定用他来宴请群臣,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也赶来赴宴。周文王是个贤王,对前来赴宴的百姓也深表欢迎。鉴于赴宴的人多肉少,于是便决定把蛟肉熬成汤汁,用其浇面请客。大家便称这种面条为蛟汤面或曰浇汤面。据说这就是扶、岐臊子面的前身。臊子面的"臊",汉字中没有,一些面馆只好用臊气、害臊的"臊"来代替。这也算作反其意而用之吧!
臊子面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即所谓的"薄劲光、煎稀旺、酸辣香、不喝汤"。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