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诗人说: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胸中蕴蓄的诗情。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黄河船夫曲》正是表现这种情景的一章;再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看黄河激流堕入黄河深渊形成的瀑布的壮美情景。他说当时他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正是这两种感人和振奋精神的情景,凝聚成诗人笔下光辉的诗篇《黄河大合唱》。 恰巧第二年(即1939年)的元月,演剧队奉命开赴大家久已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不料在行军途中,光未然不慎坠马左臂关节粉碎性骨折,到达延安后他便被送进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治疗病伤,更是他酝酿写作的时机。当时由于治疗,诗人自己不能执笔,便躺在炕上口授,由女队员笔录。《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仅五天,就在诗人的病床边诞生;《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仅有7天,便在冼星海的窑洞里谱成。这一切,都是从作者的感情深处流淌而出;这一切,都是从作者的笔底喷涌而出。于是,1937年4月,一部震撼人心的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说到这里,诗人笑吟吟地说: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呢!就是《黄河大合唱》完稿后,他先是在延安窑洞里一个小型晚会上朗诵的。没想到他竟将400多行的《黄河大合唱》一口气朗诵完。自然是激情满怀高歌。引起在场的作曲家冼星海深深地共鸣。当诗人刚刚朗诵完最后一句时,冼星海便上前一把抢过诗稿,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我有把握谱成好曲!……果然,冼星海在桥儿沟鲁艺窑洞里的煤油灯下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一个星期后《黄河大合唱》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震响在延水河畔,宝塔山下。《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第一场的演出,是1939年4月13日的晚上,在陕北公学大礼堂,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经冼星海指导),演剧三队的队员和鲁迅艺术文学院联合担任合唱的乐队演奏。演出盛况空前,台上台下,一片掌声和欢呼声!观看这场演出的毛泽东主席在演出结束后,高兴地鼓掌、祝贺,连声说:“好!好!” 《黄河大合唱》是民族的象征,抗战的怒吼!是颂歌!也是战歌!屈指算来,它已经在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国际歌坛响彻了整整七十多年!它自然还会被传唱下去,因为,它是一部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久唱不衰的时代的最强音!后来,我西安的一位画家朋友苗重安,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描绘祖国母亲河——黄河,不辞辛劳地从青海源头走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处,一路观察,一路体验,一路作画,终于用了几年工夫,精心创作了黄河系列组画。他计划为此出画册、办画展。但他有个心愿,希望《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前辈能为他题词鼓励。苗重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当时担任陕西国画院的院长,是位成就卓著的画家。他找到了我,我便将苗重安的创作情况和这个心愿告诉了光未然,我知道他是不轻易题字的,但听说是画黄河的画家,他欣然应允,几天后他要我去取题字,我一看,大为惊喜! 他题的词是: 黄河远上接天宇 诗里黄河画里多 一九九一年一月 光未然 不久后苗重安到了北京,我们相约去拜访光未然同志,他见到苗重安后高兴地说:你是画黄河,我是写黄河,咱们都是歌颂黄河呢! 是啊,光未然,一位热诚的黄河的歌者,母亲河的赞美者! 本来,他生前几次告诉我,自从1939年在延安写出《黄河大合唱》后,他再也没去过黄河、壶口、到过延安。他说,当年他也曾路过西安,也没有多停留,对西安的印象也是模糊的,他希望能好好看看巨变中的古城西安。他要我陪他去。我也不止一次给我西安家乡省上领导的朋友说过了,大家都表示十分欢迎!而且我们还暗地里谋划,等光年同志到了黄河,到了壶口后,也就是激发他当年写出《黄河大合唱》的地方,人们将请他提笔写几段《黄河大合唱》的诗句,以便锲刻在壶口渡口的大石上,作为永久纪念。然而,这一切都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了。 听!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黄河远上接天宇。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