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难以形容那一瞬间的强烈震撼。第一次看到央视春节黄金档的荧屏上居然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位老艺人怀抱月琴声腔苍凉的大声吼着,另一位老艺人一手持着长木板凳,一手高举木块,和着曲调,有节奏地、用力地击打木板凳,其他几位则各自使着各自的乐器并随着唱词尾句满台吼起,刹那间,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听到了刀枪剑戟的撞击和烟飞火腾的人喊马嘶……这就是2007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上首次亮相的一出令人击掌叫绝的地方戏节目——陕西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
“新瓶装老酒”,这是2007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总导演白燕升对晚会的定位。也正是在这一宗旨引领下,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将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华阴老腔带到了央视舞台,让全国观众领略了来自黄土地的激情、淳厚和豪迈。跻身于于魁智、李胜素、袁慧琴、孟广禄、张火丁、吴琼等梨园名家多姿多彩的表演之中的华阴老腔,就像是一支绝响的唢呐,以其朴实无华、雄壮豪迈的独特表演形式征服了在场的观众和荧屏前的全国观众,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成为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的一大亮点。
这真的是一种土得掉渣的、震撼人心的老腔老调,但也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古朴老辣的艺术形式。主唱的演员张喜民及其他演奏人员全是来自华阴市碨峪乡双泉村的民间老艺人。他们带着的大多是自制的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和木块击板等乐器,其中那条大约四尺多长的木板凳尤为惹眼。在一阵紧锣密鼓的敲击之后,只听张喜民那似乎从脑后发出的略带沙哑一嗓吼起,顿时蹄踏踏烟尘弥漫,恍惚髯口黑面的将军上了阵,一时间剑戟铿锵,电光裂空;忽而又衔接为飞板,唱者情绪愈发紧张激烈,豪迈奔放,那位主持板凳的艺人迅即抄起板凳,随着关键节拍用惊木狠狠地击打板凳,那令人惊诧的响声不谛于惊雷的轰鸣,紧接着是全体演奏人员齐声吼叫,那种视觉的听觉的双重冲击,委实是太震撼了,正所谓“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啊!啥叫酣畅淋漓?啥叫物我两忘?那情景,由不得观众不和演员一起群情激昂、遥相呼应。
我由此领悟了一点,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具有征服力的艺术,却必然是用心灵来演绎,必然是来自于生活最本源的鲜活着真性情的歌吟。据了解,萌生于西汉京师粮仓之地——华阴市碨峪乡双泉村一带的老腔,源于黄、渭、洛三河汇流处,是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当年船夫与纤夫叩舷而歌,由一人喊号、众人帮腔、满河吼的号子渐变为说唱表演;以篙击船,则演变成后来的以惊木击板,天长日久,老腔就从这些艰难上行的船上开始回荡起来,码头的水运生活和当地文化习俗的交汇融合,形成了慷慨激昂的老腔。到了唐宋时期,老腔的说唱开始以皮影为载体,成为独立的板腔体戏曲剧种。
于明、清两代曾经辉煌过的老腔,当时华阴境内有10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建国后,因为诸多原因,班社解体,戏箱收缴,演出中断,改革开放后,华阴市文化部门虽对老腔进行了一系列的搜集、整理工作,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以致每况愈下,濒临危亡。让老腔这株铁树开花的,一是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剧中引入了老腔的演唱;二是话剧《白鹿原》中老腔的演唱片断,让观众对老腔有了面对面的了解。2006年5月,华阴老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年,华阴老腔艺术团将赴香港演出。老腔,一个原来并不广为人知的艺术形式,正在打破过去闭关自守的格局,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进入更多人群的视野……(2007年2月22日 西部网)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