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濒危状态,引起了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2002年,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阴老腔在国家保护政策的扶植下,成立了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他们紧抓历史机遇,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使这一古老的剧种枯树逢春,再度创造了自己历史的辉煌。得力和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使老腔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得到开掘和发扬,从而也就从根本上挽救了老腔的命运,使其重焕生机,进入社会文化消费的主流。
华阴老腔的复苏和辉煌有其社会的大文化环境因素,也有其自身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因素。
国家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落实是老腔恢复生机的社会大文化环境。
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32届大会上获得通过,2006年4月正式生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批准《公约》。在2006年6月召开的首届缔约国大会上,我国高票当选由24个国家组成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作为《意见》的附件也同时印发,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随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接着国务院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在全国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高潮。
华阴市文体局以此为契机,确定了以地方戏曲为切入点的抢救保护工作任务。由于老腔在剧种和剧史上的特殊文化优势,于是就成为华阴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选项目,时任局长的张富强同志,审时度势,抢抓时机,亲自牵头组织开展了对华阴老腔的专项社会调查。首先,对老腔艺人的现状和班社活动进行了摸底,并对现藏剧本、剧目及音像制品重新整理汇编,建立了老腔艺术档案。其次,又协调艺人健全了现有班社,充实了演艺阵容。第三,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为老腔演出争取一些活动空间。在岳庙街和城区多次举办了老腔汇演,引导和培育广大中青年观众的老腔情结,让他们走进老腔,认识老腔,热爱老腔。第四,加大对老腔事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为了便于观摩演出,文体局还在文化馆开设了老腔演艺厅,皮影实物陈列室,为老腔班社添置了乐器道具,制作了皮影活动舞台,对一些家庭困难的艺人给予生活补助,鼓励老艺人招收门徒,传承老腔演艺。这些举措大大激活了老腔生存状态,提高了其在社会文化领域的知名度。
鉴于老腔的轰动社会效应,“申遗”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华阴市文体局成立了“华阴老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小组”,由局长张富强任组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忠亮、杨甫勋、局业务股股长党安华等人组成专业班子,对老腔进行了演艺情况核实、数据整理和理论探讨、编写了有关文件、录制音像资料、填写了各类报表等一系列申报工作。经过层层报批,于2006年6月,国务院行文,正式批准了华阴老腔的申请报告,将华阴老腔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向社会公示。
华阴老腔“申遗”的成功,印证了老腔这一特有剧种的文化价值,提高了华阴市民的地域文化自豪感和老腔自身的社会文化地位,并为它融入电视节目和国家级舞台表演带来了新的契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