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他从西汉滥觞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前汉书》,《华阴县志》和《华阴发掘西汉京师粮仓》记载,华阴东北的三河口(黄、洛、渭交汇处)当时是直达京师都的水运码头,京师粮仓即建于此。这里千帆竞渡、百舸停泊、附近有个泉店村,流行着一种民间说唱,船工们为了消除精神上的疲劳,他们一边劳作,一边哼起民间小调,还有人用划桨在甲板或船舷上为他们拍打着节奏。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声律磨合,一种一人唱,众人帮腔的“拉破调”就应运而生,当时人们把它叫做“拍板戏”这就是华阴老腔的最初雏形。
唐宋时期,兴起了市民文化,这时华阴老腔经过乐器和唱腔的完善化,开始以皮影为载体,进入“勾栏瓦舍”,形成了独立的剧种。
明清至民国,是华阴老腔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其活动领域以陕西东府为中心辐射到晋、豫周边一带,常演出的班社达十多个。
文革期间,班社瘫痪、戏箱收缴、旧戏停演,老腔演出几近中断。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更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老腔班社仅有两个,演出场次寥寥,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2003年,华阴市文体事业局新任局长张富强上任后,深入民间,走访调研后,及时而科学的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抢救保护优秀民间文化的有效措施。
9月,由张富强任艺术总监,市文体局业务股股长党安华任导演,在弄清了老腔和皮影各自艺术属性的基础上,保留了老腔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将传统的老腔皮影戏封闭式的表演形式改为大舞台开放式表演,将原来表现皮影独特的魅力改为彰显人性和思想感情。这一改不仅强化了老腔粗狂豪放的艺术特征、更突显了老腔老土、老辣、老道的艺术魅力。
2004年到2007年又先后排练了舞台表现形式的情景剧“古韵乡趣”“喜喜旺旺是希望”、“借赵云”、“关中古歌”、“赞三秦”等节目和老腔原生态作品情景音乐会。并应邀参加央视2007春节戏曲晚会和中国文联2007年春节“百花迎春”文艺晚会演出,特别是老腔原生态作品情景音乐会和加盟话剧“白鹿原”演出后在北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作家金庸、丛文熙、陈忠实、作曲家赵季平、张千一,著名演员濮存昕等观看老腔欣然题词。2007年11月代表陕西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的决赛,获得“群星大奖”奖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法国国家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多次报道老腔艺术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老腔保护、发展、创新的艰辛和成果。
2006年6月,华阴市老腔已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九月,我们召集老腔艺人召开了老腔艺术传承专题会议,就进一步如何传承,培养新人制定了具体的草案,会议决定由老腔艺人张喜民、张拾民、张新民、王振中等艺人分别带徒2—3名,带徒期限为三年。中心给每位老腔艺人每年贰仟伍佰元带徒费,对学习老腔艺术的新人,中心提供购买所学乐器。老腔艺人张喜民已经正式带徒两名、张四季带徒一名、张新民带徒一名、王振中带徒四名。
今年五月、十月我们分别在政府广场组织了两次老腔皮影戏剧展演周活动。并在经济方面重点扶持了两个皮影戏班社,使原来已经瘫痪的杨继茂老腔皮影戏班社和王全稳的老腔皮影班社重新恢复,并计划在年底前恢复成立赵存智皮影戏班社。
华阴老腔近年先后应邀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和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北大学等大专院校演出,今年又将应邀参加央视2008“九亿农民过大年”联欢晚会。
华阴老腔已成为华阴,乃至陕西又一张文化新名片。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