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是皮影戏的一种。
关于老腔的形成,一向说法不一。一说与西汉时的京师粮仓和槽运有关,是槽运船工的号子声演化而来的;另一说是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有着渊源关系,因产地得名。还有人认为它在华阴形成较早,与新兴的时腔(即碗碗腔)相比,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
“家戏”走向世界
根据华阴市文化馆退休干部杨甫勋编著的《华山老腔》一书记载,相传在明代中期,有个叫孟儿的人从湖北老河口沿路卖唱,来到华阴泉店镇(今卫峪乡双泉村),以卖唱为生。当地有个张氏大户,经常请他到家里说唱,耳濡目染,张家子孙就学会了。后来,他们又增加了乐器,购置了戏箱。将说唱搬上了皮影舞台,逐渐形成了老腔剧种,长期在张家自演自乐,成了家戏。以后随着该剧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影响的扩大,逐渐转化为营业性的戏班。
老腔戏的剧目现存200多个,最早剧本年代久远,在艺人手中长期摩擦腐蚀,残破不堪,既无封面,又无纪年,难以确定其年代。保存比较完整的是乾隆十年(1746)的手抄剧本《空城计》。现存剧本以西周、列国、三国、唐宋时期的历史剧最多,如“黄河阵”、“三战吕布”、“返大同”等。其次是反映民国生活趣事和纯武打剧目,如“秃子尿床”、“教学”、“比武”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移植和创作了“小刀会”、“逼上梁山”、“刘胡兰”、“智取威虎山”等戏剧。
老腔在张家因家族的保守观念所制,从不外传。当时一些老腔戏迷因没有剧本和师传,很难学到。但后来还是冲破家族的禁锢,流传向社会。对于老腔的外传,有一个故事:1928年前后,艺人张玉印患了重病,求医无效,偏巧戏迷百勤家有个祖传秘方,可治玉印的病,治病前他们立下文约,看好了病给百勤剧本。但病好后,玉印信守家规,悔约不给,惹怒了百勤。1929年张玉印在本县甘渠村演戏, 百勤伙同阎平娃等人,利用戏毕拆台子混乱之际,盗走了“戏袱子(包有全部唱本的包袱)”。张家告到县衙,县令指责平娃等人采取不当手段,令其归还唱本。又指责张玉印自食其言,背信弃义,扰乱县衙,重责40大板了结此案。在此期间,平娃组织许多文人日夜突击,转抄了全部唱本,从此老腔戏就走出了张家家族。不久,平娃就组织起班社,唱起了老腔。从这开始老腔就外传了,如张玉常传给了异族的张奉军。张小六传给吕孝安。吕孝安又传给王振中。随着老腔戏班的发展,演出活动逐渐繁荣。他们的足迹东到河南、山西,北到大荔、蒲城、白水,西到渭南、临潼、西安乃至宁夏,南到洛南、商南。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华阴经常活动的班社有7个。在潼关活动的一个,蒲城两个。从业人员近七十名,但影响最大的要算张全生和王振中(又名“白毛”)。张全生全面继承了张氏的家戏传统,唱功精湛,在陕西省戏剧会演中荣获“老腔正宗”的称号。王振中聪明好学,兼收众长、对老腔戏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王振中成为剧中老腔的演唱者,随着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调也因而走向世界。此后,老腔参与到话剧《白鹿原》的演出,一时间,华阴老腔名扬国内外,也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华阴老腔”俩“国宝”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一声沧桑而厚重地唱腔即刻带你走进他所讲述的喜怒哀乐中。没有华丽的演出服装,没有精致的妆容,几个农民,一把板胡、一条板凳、一个唢呐等几个简单的道具,却能将台下所有观众折服了、震撼了、陶醉了,这就是老腔的魅力。
目前,对外的大型演出活动中,活跃在舞台的两个华阴老腔主唱就是今年72岁的“白毛”王振中和62岁的张家传人张喜民。两人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
9月26日,记者来到双泉村,张喜民穿着演出服准备去华山脚下演出,短短的20分钟交谈中,他说,现在家里有老婆,儿子、儿媳和孙子5口人,在没演出的时候,就在家里干些农活。现在主要是按照华阴市文化局的安排演出,自己没有基本工资,只按照场次取得报酬。此外,他自己不承接任何演出,钱多钱少都不去。他说,文化局把老腔推广开来不容易,单独去演出对不起文化局。他讲,他们村子老腔演员齐全,随时就可以组织起来演出,非常方便。说话间,张喜民的爱人冯麦芳带着记者参观已经粉刷好的房子,她说,以前条件差,现在屋子收拾一下后,再来条件就好了。其儿媳在给窗子忙着刷漆,她还参加了在华阴市文化局进行的老腔演出培训。
人称“白毛”的老腔艺人王振中,生来眉发如雪,对老腔情有独钟。次日,记者联系到正在华阴市剧院排练的王振中老人。12点,记者将他接到太华办南寨村的家里,儿媳妇杨江妮给他端上了一盘菜、两个馍和一碗包谷糁稀饭,他边吃边和记者聊。记者问,听说他师傅的老腔是从张家偷艺的。他笑着说:“胡说呢,胡说呢。”他讲,自己以前是在华山文工团拉板胡,1958年,他师从吕孝安,开始了老腔的演出。他说师傅吕孝安曾经是张家的长工,白天干活,晚上演出的时候帮忙择签子(也叫坐挡,“贴档”、“帮档”、“择签子的”,根据剧情进展、提前安装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绕朵子”,排兵对打、拍惊木、呐喊助威),所以学会了老腔。
南寨村现在也成立了以王振中为首的老腔传承实验中心,村里的十一二个人也经常在家中排练,在广场演出,传承老腔的精髓,丰富群众的生活。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