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古属雍梁二州,有悠久的华夏文明史。在这里流行的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北方先民们的渔猎时期,而华阴东北隅黄、洛、渭三河交汇处的老泉店(今碨峪乡双泉村)一带,却是其唯一发祥和传承的故土。这里属秦岭支脉的凤凰山麓区,地貌奇特,生态多样。以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内涵驰誉天下的西岳华山屏障于南,千百年来哺育着炎黄子孙的黄河、渭水萦绕其东,钟灵毓秀,天宝物华,具有特殊的古文化地位,故称它为“河岳文化”。
凤凰岭山麓属半坡型古文化地带,远逝的岁月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迹和遗址。从近代一些出土的文物看,大量的古陶,说明了仰韶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创造了高度的社会文明。它是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章太炎先生所考,华夏的“华”即籍于华山,古体的华字,即为命名华山所创造的专用字,可见这一地区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中的特殊地位。
凤凰岭区的半坡型地理环境,具有典型的古文化意义。它上附黄土丘壑,下界沼泽湿地,与渭河平原接畴。据水文资料所载,远古时,这里曾是一汪水泊泽国,凤凰岭塬区也是一个林木丰茂、万类竞生的野生区,而山林水泽正是渔猎时期先民们赖以繁衍生息的自然条件。他们栖息于此,下泽可以撒网捕鱼,登坡可以采果狩猎,而半坡地带的沟壑断岩又便于先民们凿穴而居,这种傍泽依塬便于生息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减缓人们的旱涝之忧,对于抵御猛兽的侵袭和自然灾害也很有利。当社会转向农耕经济以后,植被茂盛而土质肥沃的坡塬,又为他们提供了土地资源。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凤凰岭区就成为先民们聚居繁衍的理想环境。
自然所赋予的生存条件,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而人通过劳动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改造了自然,从而也创造了自己的文明。
属于河岳文化一部分的古泉店一带,位于凤凰岭半坡地带的北沿,它是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从传承到今天的古文化遗产看,这里有两种传统文化形态最为引人注目,一种是素鼓,另一种即本文叙述的老腔,这两种文化形态都有着自身独有的古文化传承史。素鼓的舞姿有明显的狩猎生活的摹拟性,如窥探、抛掷、引弓、围歼、捕获等一些狩猎动态都可以在舞姿中找到原生痕迹。老腔的母体本是一种原生态型的民间音乐,其风格古朴苍凉,粗犷直率。不过在当时,它只能是一种地方歌谣或者是由歌谣演化出的民间歌唱。素鼓和老腔在形成初期都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娱乐功能,一种是祭祀功能。而祭祀却是早期礼制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推崇礼乐,以维系社会秩序,可知音乐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社会地位。这种文化功能的形成,是由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所决定的。
由于先民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对外部世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大自然带来的灾难必然会产生敬畏心态,从而引发了对自然主宰力量的叩问,进而就产生了对神的信仰,产生了宗教和巫文化,产生了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河岳是早期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类活动一般要选择便于与自然对话的场所。泉店村位于凤凰岭山阜的临河地段。站在这里,西南可以仰望势出天外的西岳华山,东北可以俯眺一泻千里的黄河渭水,获得寄身天地、意通帝座的感悟。因此,泉店地区就成了当时祭天地河岳的理想之地。从《山海经》记载来看,尧舜时即认为华岳之神能兴风雨产万物并亲临祭祀,以后建立的西岳庙,就是历代帝王朝拜华山的行宫。在祭祀活动中,往往多伴以舞乐表演。明时华阴籍宏儒王宏撰在《古诗述》中写道:“帝王朝庙,以至巷闾仕女有歌,有引,有讴,有谣,有箴,有颂,有词,有吟,有操”,而且“往往出于自然,比之天籁”,由此可知一斑。傩舞是先民用于这种活动的祭祀表演,它和以后的素鼓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民间巫祝所用的唱词和声律,当属民间歌咏,它应当是华阴老腔的原声载体。这种唱词除了参与祭祀性的文娱活动外,还多用于民间的祝福和攘灾。这在殷商的神社雩祭中多有记述。老腔的故乡泉店一带,古时的祭祀活动相当频繁,当地的太虚庵、神龙祠,终年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在祭祀中自然多有曲艺和祝词,这种民间的祝词
说唱以后就逐渐演化为戏曲。于是,其祭祀功能也就逐渐淡化,而娱乐功能却大大强化了。虽然如此,但某些原有的祭祀文化因素在以后的老腔剧种中,还是长期地保存了下来。解放前,老腔影子戏的演出程序,开场后都要先演一折神戏,以示祝告。在老腔的传统剧目中,神话题材也占了相当比重。这些都是祭祀文化在戏曲中的直接传承。
民间的歌唱习尚,是华阴老腔原声系诞生的文化土壤。《朱子诗传》中写道:“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其音也商,其风也古。”可见当时的民间乐风习尚。据典籍记载,凤凰岭附近古时曾称为“华封”。帝尧曾观风于此,见土人击壤而歌,悠然自得,因有“华封三祝”的典故。所谓击壤而歌,大概是一种以物击节的伴唱自娱活动。先秦时,这里也是郑声的流传地区,它对以后地方曲乐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当时虽然还没有特制的乐器和严密的声律,但已初步具备了音乐的基本属性。其中某些声响因素,虽然经过长期的汰洗和流失,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下来,纳入了新的声律,如华阴老腔中对打击乐的突出运用,这与先民用以伴唱的击壤、击缶何其相似,而原初的那种说唱叙事方式,在老腔的戏剧语言和情节处理上,还依稀可见。这些真切的事实,无不印证着曾经流行于当地的原始说词或说唱与老腔的渊源关系。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