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以数板和唱为主的曲种。韩城秧歌在演唱时有一定的程式,分为开场、正曲、退场、三部分。开场又分“拜场”、 “说表”、“请场”。开场时,丑角踩着锣鼓点挥扇上场,先唱一支[开场四六曲]:
走上楼台打一拱,拜见台下众长兄:
弟子本是一外行,唱的错了要叮咛。
“拜场"过后母“说表",即兴表演一段“表段子”或顺口溜。内容与正曲无关。紧接是“请场",即丑角请包头上场。丑角唱[四六曲]:
秧歌唱了半夜多,却怎么是我独自个;
小曲不是一人唱,请包头大姐帮帮腔。
包头接唱[开门调],以示承接:
正在家中绣鸳鸯,忽听门外唤声忙:
双手推开门两扇,原来是情哥到门前。
开场结束,正曲开始,丑角和包头对唱对舞。正曲是秧歌的核心部分,曲目名称以内容而定。艺人的才能在此发挥,观众的情绪在此进入高潮。其表现以包头为主,丑角为辅,用套曲联唱或基本曲调反复演唱一段简单的情节。
“退场"是秧歌的结束部分。包头先唱[四六曲],丑角接唱[四六带把]。唱词转为一段自谦和邀请下对艺人上场之词。如:
(旦)一把扇子七根柴,
(丑)鹞子翻身滚下来;
(旦)咱二人不是捆柴手,
(丑)后场请一个行家来。
这一对艺人在走场锣鼓中下场,另一对艺人在锣鼓声中登台。又是开场、正曲、退场。每晚少则三五对,多则十多对艺人轮番表演,秧歌声一直响到深夜。
渭南秧歌的演唱则有“唱秧歌"和“演秧歌’,之分。“唱秧歌"纯系清唱,也叫干唱,不化装,无道具,无伴奏,由演员原地说唱。“演秧歌"是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员有时化装,有时不化装,手持简单道具,以锣鼓伴奏,时舞时唱,演唱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在地摊子或舞台上演出。男演员一上场,先是一段数板,也叫“口片闲传”。数板时用鼓子打击节奏。还有一种数板,最后一句复唱,艺人叫它数板带尾巴。渭南秧歌的女角唱词偏多,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秧歌的表演,以较小的舞蹈动作贯彻始终,还保留着原始的赶庙会、庆丰收、闹元宵等舞蹈的痕迹。基本步法有“圆场步"、“十字步"、 “贴身花子”、“套脚八字"等。
韩城秧歌女演员手中的道具有手帕、扇子,男演员用草帽、扇子、竹杆、烟袋之类作道具,根据情节的需要代替各种实物,变化自如。男角多为丑角,脸涂白粉,鼻梁上圊一豆腐块,普通衣着,腰系白短裙,头包白布。旦角则涂脂抹粉,描眉贴鬓,红袄绿裙。
渭南的秧歌曲目共有150多个,其中韩城秧歌占l00个左右。没有长篇曲目,全是短篇,有的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有故事情节。其内容有反映生产劳动的,有描写民俗乡情的,有歌唱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有叙述旧社会的阶级压迫、百姓疾苦和反抗斗争的,其中大部分曲目是歌唱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这些曲目的作者已无从查考,是由一代代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下来的。从语言到内容,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极为突出,韩城的婚丧嫁娶等礼仪习俗和发生在本地的重大事件在秧歌曲目中均有充分的表现。但也有少部分是艺人根据历史传说和其它艺术品种改编的曲目。
从结构上看,绝大部分秧歌曲目都分为两大块(特别是韩城秧歌),写的大块唱词与主题无关,写的是历史故事和人物,本地大事,天南地北,花鸟虫鱼,无所不表。只有后半部分才写的是正题。
秧歌唱词有整齐的七字句、九字句,但大部分是长短第十七编东府戏曲秦韵秦声句,分为二句半、三句、三句半、五句和奇句型的自由体。在曲目中使用大量的衬词衬句是韩城秧歌的一大特色,如《十绣》:
一绣广东城,
城里扎大营,
绣了个曹操点三兵。
(金叶的锁那银叶的锁,
金锁银锁刘郎---儿锁么乃杨二锁,
得儿一个郎当,得儿一个郎当,
郎当当当当郎当一个争,
哎呀呀,货郎呀,
贷郎我那情哥呀哎郎哎呀)
韩城秧歌曲目还运用了很多方言土语,更增加了地方色彩。渭南流传的外来曲种有快板书、陕西快书、山东快书、评书、相声、河南坠子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