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皮影、遍及全区。表演形式大致相同。
皮影演出共五人组成,分别称为“前声”、“签手"、“后槽”、“上档"、“下档"。这五个人都是一专多能,除“签手"外,四个人共使用l6件乐器。他们的具体分工为:“前声”,主唱生旦净丑各行角色,并兼使月琴、手锣、堂鼓、尖板,另有帮签之责。“签手"又叫“灯底下",以操影人的动作为主,兼配音响效果。“后槽"也叫“打后台",司勾锣、碗碗、梆子、战鼓、寅锣。“上档"即拉二弦子,司闪子、唢呐、长号、兼答“岔子话"。“下档"拉板胡,兼择影人等。上台演出时,五个人必须同时进入剧情,才能配合默契,融为一体。
皮影表演由“演”、“唱"两部分组成。“前声”负责“唱、念”;“签手”负责“做打"。所以皮影的“唱、念、做、打"表演,全靠“前声"和“签手"艺人的技能。首先要求“前声”具备弹唱敲打多方面的才能,五音必须齐全,腔调念白分明,要口齿清楚、音色纯正、行腔拖韵、婉转优美。而千军万马的总司令一“签手",要把影人表演得活灵活现:或横戈勒马、或对打厮杀、或龙腾虎跃、或呼风唤雨、必须栩栩如生地表现在观众面前,必须要掌握高超的挑签技艺,最重要的环节是与“前声”互相配合默契,才能表演成功。
皮影的签子是用细竹制成的。竹签根据各种人物分为“头竹、手竹、足竹",无论生、旦、净、丑一般人物都是三根签子组成。动作较少的影人,也有两根、一根的。
演出时,签手依照戏剧情节,两手分别掌握表演各种人物韵戏剧动作。如执刀斗戈、马上擒人、两兵对垒、战场厮杀、腾云驾雾、变换人身、婷婷玉立、婀娜轻盈、潇洒文静、翩翩风姿等,以及欢欣喜悦、悲伤抽泣、纵情怒骂、脱袍穿衣、刀起头落、前跌后墩、顿足捶胸、弯指瞟眼等,就连打盹酣睡、挥毫泼墨的细小动作,都要表演得惟妙传神。操纵这些动作的同时,签手还要掌握音响动作,如跺脚、击桌等。过去用的油灯,到叠腔时,签手还要吹灯以增强舞台气氛和戏剧效果。
签手常用的技巧是换人,有全换和半换之分。全换就是戏剧进行中另变一个影人。如《白蛇传》的本戏里,白蛇一人就有十几个不同的形象,每一形象要在剧情相应的场面出现。有的要求当场变换。半换是换取影人的某一部分。如头、手、脚等。以《火焰驹》“打路”一场为例,黄桂英要换五次:①黄上场全身孝服。②被李母责打后,黄披头散发面流鲜血。③李母明白后又替黄桂英擦脸上血痕。④李母替黄桂英挽发。⑤李母令黄桂英挽头巾。一出戏里五次换人,这是皮影签手的重点技巧。换的次数多,空间短,这就要看签手能否在音乐、唱腔、灯光的配合下,使人物连续动作不留破绽。
操签的表演,以签手的技能来看其效果。各地艺人在演出时,勇于创新,在传统的技法上,有所发展和突破,有些动作多姿多态,活灵活现,已形成固定技法。如:
吊马线:这是签手的骑马技巧表演,和舞台表演差别甚大,舞台表演只是以鞭代马的各种动作,而皮影却要在“亮子"(影幕)上有马的影象出现。这个表演就需要助手配合。一般是“下档"帮忙。当签手表演人物下马的动作时,帮手速快拉马,使上下马的动作逼真形象。
挑水担:李彦贵“卖水”一场,李担水,水担扑闪,水桶上下,丫鬟在后边扇着扇子,为一组妙趣横生的画面,这是历代签手根据剧情细节琢磨而成的一套表演技法。
甩头发:皮影中影人的甩发和大舞台甩发相似,但皮影戏甩发花样比大舞台多,前后左右及怒发冲冠等动作,均能达到相当高度的艺术效果。
武打:武打分硬打软打两种。硬打即凭武器对打。常用的有双枪、单枪、双剑、单剑、大刀等。大刀可以灵活应用,讲究刀头、刀把相互接触对舞对打。软打是以徒手交锋,拳打足踢。如《快活林》的演出。
单操多操:单操指一手拿一根签子或操纵一个影人,多操指一手操纵多个影人。如《火焰驹》李彦贵、李彦荣之妻及李母同时登场,就是签手一手操纵、3人,另一手操纵李母之拐杖,使李母动作与拐杖配合密切,形象逼真。技艺高超的签手,一手可操4个影人。
皮影表演,“签手”除要与“前声”唱念配合外,还需其他帮手紧密配合。如《苏秦激友》一场戏中,拉下头上的帽子,以示无颜见人。这一系列的动作就要靠签手和铜器、音乐与剧情人物谐调地配合,才能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
东路皮影的唱腔,素有“时腔”、“老腔"之分,以碗碗腔为主。碗碗腔因乐队中有小铜碗为主要节拍乐器而得名。其腔调委婉悠雅,细腻柔和,又称“时腔。”老腔又称“满台吼",因其调高昂豪放.演出戏到高潮时以木砖猛击木板,全台伴唱,是谓“拉波",故名。此外,东路皮影还有富平的“阿宫腔",“秦腔",“迷胡调”亦有,但不多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