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木偶戏分为肘偶,线偶两大类。肘偶是在偶人背后衣内设置若干支杆,演出时由艺人用双手将偶人支杆高高肘(举)起操纵的,俗称“肘葫芦"。线偶是在偶人身体重要部位设置若干提线,演出时由艺人双手操纵提线表演的,俗称“线葫芦”。线偶偶人的结构和表演比其它木偶难度较大。渭南地区线偶以合阳县为代表。
合阳线偶的表演,极讲究提线。提线,是线偶戏表演的主要方法。它通过提线艺人的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使线偶能表现出走、坐、跳、跑、骑马、坐轿、抡刀杀砍、划船、睡觉、关门、挪椅、脱衣、卸帽、腾空驾云、跪拜、打闹、抡水袖、甩“梢子"、翻跟斗、踢纱帽、闪冠翅、摆“口条”,以及昂首瞪眼、悲伤打颤等复杂动作。神态百出,栩栩如生。
线偶人体,高约80_0公分,主次杂角体形大小基本相同。人身扁平,头系木雕,原形大都不设手足:手以水袖代遮,足以袍裾为隐。武将、校尉、个别丑角,均以木棒(约一寸长)雕以握拳状,接于袖内,作执刀枪、拂尘用。花旦、小旦、丫鬟也以布做成“三寸金莲”跻底状。维系线偶活动的线,以红、蓝、黑三色线绳为常见。线的装置为“木偶头部、脑后、耳鬓各一根共三根,线头隐于发际、帽沿、衣领之中;双手、腰间各一根",也是三根。旦角两足各加一根。小旦、花旦线最多、有肘、膝、腹部加线,多至l2-13根。线偶头部比“肘偶"等偶人较大。木雕成形,敷以粉墨,按角色勾勒面形。面部丰满,酷似唐俑。发式衣型系明、清之样。头部三根线称主线或上线,用于左顾右盼、仰俯摆首。手腰部的三根线(有时也有5根),称之腰线或中线,用于举拿存放、弯腰、起坐、叩拜、跃闪、摔跤。腿足部的称为下线或衣线,腹线也属下线之列,用于双手按腹,两腿换行。唯独踢袍之表演,系艺人用脚在布幕踢之。花旦、小旦线多,亦是为能表演出婀娜多姿、步态轻盈而设,使观众产生“杨柳腰”,“步步跻”之感。(见装线图)
“线要提好没啥窍,全凭胳膊腕工到"、“只要功夫到,自然出奥妙"是合阳线偶老艺人们对提线技巧的经验总结。可见,苦练硬功夫是提线技术的第用锣鼓点送回;女角上下场用[迎亲调];两军杀战,吹奏(钉缸调)。其他一要领。
苦练硬功首先练臂力和手腕功夫。每只手平举l。多斤重的东西能坚持两小时左右,上台提演线偶,才会得心应手,操纵自如。其次是练习勾挑技术,勾、挑、摇、摆,左右抡转,要样样精到。掌握线技讲究:“主线直,腰线弯,底线不能打秋千。”“提勾要起,挑拨要准,扭抡要快,摆闪要稳。”“眼盯人人指头活,步子身子要把人样儿学。”“脚轻脚重要拿稳,根根线儿要瞅准。”这些都是艺人长期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巧口诀。
提线技巧八法为:
(1)提:要求把线偶提得端端正正,上三线垂直收紧。提主线的手称“正手”,管腰、底线的手叫“副手,,(左右手均需学会正副手技法)。换手时主线不能放松,以免出现偏头与身弯等现象。
(2)拨:偶像转身时,副手收拢中下线,捏合_起,拨动主线,才可产生踅步、转身效果,而且得体自然。
(3)勾:当偶像要点头时,正手勾起脑后一根主线,耳鬓两根稍松。弯腰、跪拜时,副手勾起腰线,手线配合才行。武将拉弓,须勾腰、肘等线,才出效果。
(4)挑:用于花旦、小旦等角之双腿换行。手线腹线统一交正手掌握,副手单挑足线以摇摆,便产生换行效果。但正手必须使其它各线收紧,保持偶身端正。
(5)扭:转身,武将翻跟斗,“翻身落马”,“腾空驾云",都必须收紧各线,副手扭线于一起,以快速抡、摇办法,达到艺术动作效果。
(6)抡:专为杀砍对阵,抡转偶人在空中表演各种动作而用。
(7)闪:撂口条,甩梢子时,都是先在幕后把口条放在手线之后的偶人臂肘部;旦角、生角的梢子放在面部、耳线之中。出场须正、副手配合,一闪一顿,便可使口条按锣鼓点甩至另一手,再甩下;梢子则闪耷脑后,勾腰线左右甩动,产生效果。N--;h-N,为了使老旦、老生、挨望的角色表现出老态龙钟,步履艰难,也是一闪一颠,达到其艺术效果。闪单冠翅,则是闪工与挑工并用。
(8)摇:为表现偶人“气得混身打颤",“大雪纷飞身 抖擞,,和轻浮性格的丑角而用。
提线八法在表演中或单使或并用,技巧全凭艺人技 艺功夫。提线手法娴熟,能把“死人"提成“活人”,而且常常表演出许多观众难以想象的绝技。如《谪仙楼》中“议婚”一场,瑶仙、妙仙在屏风后面窃听母亲与李珍、白瑞交谈时,艺人以勾、挑手、腰线法,使姐妹--X做出隐身、弯腰、露头、侧耳动作。用扭、闪法表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点头示意,观众心领神会。在“逃婚"一场中,洞房花烛,宰相女凤莲先是羞羞答答,把红绣罗帏拉开闭合,偷看郎君李珍。最后干脆把头露出帐外,双手紧闭罗帏遮住身体,见郎君并不动心,又进一步用金勾吊起罗帏,倒睡牙床,曲肱而枕,佯装熟睡,而且能让观众看清,1遁着一呼一吸,腹部微微上下弹动:这些绝妙之处,往往令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又如《打金技》“背舌’’一场里的金枝女,《周仁回府》“悔路”一场里的周仁,都是在上场后,随着“花喇喇衣衫齐扯烂”的唱词,只一瞬间两根手线一抡,全身一闪,当场使衣服变成另一身衣服,周仁还能将衣服一甩一抖,当场脱下,然后用手一推,用脚一踢,充分表达角色的气愤与仇怨。
早年线偶只有五条线:头部、两手、两腿。随着时代变迁,艺人线偶表演技艺不断提高,按人物性格、表演需要提线逐渐增加。但大幅度的改革,还是l955年参加全国第一属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之后。在观摩会演时,受到首都戏剧界与国际友人专家们的赞誉,艺人们听取了意见,吸收了兄弟剧种的特点,对线戏从各方面进行了改进。在提线艺术方面,主要改进了两点:一是低线改高,特别角色加线l-"是偶人加厚内胎,增强立体感,克服了原先过于扁平的状态,能表现难度较大的动作。
线戏唱腔激越奔放,慷慨悲壮,名角代有人出,流派连绵纷呈。
清代中叶,合阳东南乡一带以王玉蕴为中心,擅演“三箱"(《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谪仙楼》、《鸳鸯楼》一说《白玉楼》、《金琬钗》)形成了独特的委婉艺术特色,观众称“斯文派",按其活动在合阳县的位置又称“南派”。后有王梆子等人,继擎委婉旗帜,专擅男女爱情剧目,故称“花柳派”,二公都是王姓,后人称他们是“王派"稍后颜喜牢等艺人出,喜演热烈爽朗、豪放激越剧目,风格上与“斯文派”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情调,奔放而欠含蓄,浓烈稍嫌火暴,多为“锣鼓齐鸣”、“马号长嘶”的武戏,故称“将家派"或“武戏派"、“哐噔派",以活动地区在“南派”之北,故又称“北派”。
清末民初,以“六八儿”为代表的艺人,吸收了“花柳派"与“将家派"的特长,以慷慨悲壮,激动人心为最,一字一板,如泣如诉,哭腔含恨,哀声悲烈,擅长于演压抑、愤懑、悲痛、撕裂人-i5的悲壮戏,群众称之为“冤仇派"。他还继承了明末清初合阳举人李灌改革的线腔艺术风格。
六八儿腔不但承袭了线腔的特点,还吸收了秦腔、碗碗腔的一些艺术精华。如在苦戏中唱代板时,旦角未出场一声拖长了的“欧噫一”就与皮影戏近似。净角唱代板的最后一句时,常有“哀嘿嘿一”的拖腔。这两腔既像同州梆子,又有弋阳腔的风味,所以当时在关中道红极一时。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