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戏,是流传在合阳一带的古老地方剧种。表演形式分广场跳和台上跳两种,动作以“舞蹈调动"、“曼延蹈歌”为主,社火锣鼓及唢呐伴奏。它的剧目多属情节完整、结构严谨的大本戏,绝大部分内容出自历史故事,多以武戏为主,如《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剧。名称虽与其它剧种相同,内容结构上迥然有别,为跳戏所独有。
跳戏表演,先由春官开场。开台者身着红袍,头戴圆翅纱帽,勾豆腐块脸,摇摇摆摆,踏着锣鼓点,耍着花扇上场。词无定例,即兴自编:先表本地风光、名胜,转述农民困苦,诉说官绅压迫,甚至指名叫骂,肆意嘲谑。此种形式显系农民借机抒怀之需,与唐曲之“致口号”,宋杂剧中“引戏者",作用类同。台上跳,春官开台还有“咬鸡祭台”以示迎神祈福,祝丰燕祥。此举显然是从其它剧种移植而来。接下来是“锣鼓开台",只以锣鼓伴奏,演出武打,犹如皮影戏前之“打台子”,这套仪式完成之后,才正式开本戏。
跳戏演出中,各种角色均要“上势”(跳戏的上场基本程式)。上一个势要踩14个鼓点,踩满四角,要踏56个鼓点。如果武角出场,先坐帐,等到“兵发校场”时再上势。文角出场叫“踩场",亦即“踩四角"。花脸上场“,跑花场"也属上势之列。
男角“上势"的动作常以“上路架”为本。“立势"、“开弓"、“大展翅"诸样皆由此派生变化。
女角上场常以!‘小红拳"、“太极拳”为基础,取其快速节奏,步态轻盈。“虎步”、“进退"、“连环"诸动作即本于此。
孙悟空上场,全用“猴拳”,执棍舞蹈,动作虽干变万化,但都通过“平势"和“凹势”两种基本功夫,体现人物形象。
根据拳术在跳戏中的特殊作用,按剧中人物的多寡和角色行当的区别,以及动作与角色使用的道具,“上势”定名有18种,即:“单人势"、“二士争功势"、“三又势"、“四路诸侯势”、“五点梅花势”、“罗汉势"、“乾坤势"、“拉马势”、“猴王势”、“低走势"、“搜船势"、“扁担势”、“花枪并舞势"、“判官势"、“下四角势”、“虎叉势”、 “刑犯势"、“登云势"。这些势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路线位置,大多相同,只是男女、文武的动作有所区别。主要的动作有半面花立势(男角均用)、全面花立势、扎势、朴步、前踢腿。其他动作如划船、二起脚、甩袖等均与戏剧动作相同。
“上势”步位路线按人数多寡分为单人上势、双人上势、三人上势与四人上势等。
除此之外,跑场和踩场也是跳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跑场中又分为半跑场、全跑场、单人跑场及多人跑场。踩场的种类也多,有文人踩场等。
跳戏演出时,动作讲究认真,把子注重原始制作,讲究真枪实打、对打、群打,必须打响挡准,不摆空架子,以见功夫。把子使用“吟”只敲锣,不打鼓。
除此之外,还有“滚折子"、“生角上势"、“旦角上势"等锣鼓。
跳戏的唢呐伴奏曲较为简单:男角上势均用唢呐吹奏[割韭菜调],下场皇王、老旦、大丑、员外诸角上场,亦各有专门曲调,不能随意以他调相代。
跳戏表演最大特点是:动作节奏感强,简洁明快,韵昧浓厚。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