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迷胡(曲子)同乐会。为业余性质的演出团体。其活动中心,在岳庙北l0里的东栅村、西城子沿渭河岸一带。自清末一直传到建国初期。60年代,三门峡库区拦水,村民迁往银川,后返陕,定居渭北5县,大部分迁到侑南官路乡与凭信乡。至今逢年过节,仍然组织自乐班,热闹坐唱。
从清末至移民前,迷胡同乐会利用农闲时间,常登台演出。老人传说:“朝邑有一班子戏,常来二华演出,把人都唱迷了。"指的便是华阴迷胡同乐会,因过去东栅村一带属朝邑管辖。由于流动演出,舞台搭置有一套设备:台板是固定的,钉有环勾铆扣,柱子上有铁绳,搭台时把梁一架就行了,既适用,又方便。
同乐会的班社艺人,据人所知已五代相传。第一代名演员有冯光弟(青旦)、冯天保(老旦)、冯风林(老旦)、张冬至(须生)、一吴明俊(老生)、吴子贤(小生)等。第二代名演名有冯文会(须生)、冯文奎(老旦)、冯自创(须生)、吴本子(小生)、冯昆祥(正旦)、冯天河(小旦)、吴忠孝(小丑)、冯育栋(花旦)、吴勤治(青旦)、张启娃(正旦)。第三代名演员有关安民(花旦)、吴廷章(须生)、张治亭(青旦)、陈天选(青旦)、张育安(小生)、冯文斌(丑)、吴孝学(大净)等。第四代名演员有吴百海(小生)、吴志民(小旦)、董进梨(小旦)、张育本(小生)等。第五代大都是青年人,挂名演员有董淑兰、冯生华、董招映、吴占豪、吴成琪等。
他们常演的本戏有《白玉兔》、《大上吊》、《铁脚坟》、《狐狸缘》、《四郎探母》等。折子戏更多,有《走雪》、《花亭相会》、《四岔捎书》、《打灶君》、《杀楼》、《观音堂》、《老换少》、《钉缸》、《张连卖市》、《郭多锣娶小》、《五更鸟》、《温先生看病》、《周仓打砖》、《三疑》等。
大荔县西寨业余剧团。主演秦腔,1956年成立,系村民自筹经费.购置乐器戏衣。骨干分子有杨文秀、王万 林、王吉奎、王运来等。
1958年,韦林人民公社成立,以西寨村业余剧团为基础,成立了公社文工团。l960年文工团解散。1963年,在群众要求下,重新组织起西寨业余剧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又停止了活动。
1973年元月,西寨大队第3次组织起业余剧团,拨了村北4里外的17亩沙土地,让剧团边生产,边排戏,从此走上了半农半艺的道路。l974年至l978年,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仅l978年的生产和演出收入,即达一万余元,以后3年,逐年递增20%、25%和30%。
西寨业余剧团的骨干成员有:
王进发。l5岁时曾在贺兰县剧团当演员,他是西寨业余剧团的创始人之一,连任团长及导演,是主要丑角演员,饰《拾玉镯》中的刘媒婆、《看女》中的任柳氏。在现代剧《双钉掌》中的表演曾获得地区业余会演演员二等奖。现为大荔县政协委员。
王吉奎。为西寨业余剧团的老团长,为办剧团弃家虿顾,l979年,老伴、女儿和儿媳相继病故,他强忍--悲w痛,办完丧事即来剧团,为办好剧团弃家不顾,1979年,老伴、女儿和儿媳相继病故,他强忍悲痛,办完丧事即来到剧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杨引若。为西寨剧团骨干演员,工小旦,她所演的《拾玉镯》、《柜中缘》接近专业水平。现为大荔县剧团演员。
自水潮、王江潮,大队两任支部书记,皆为剧团鼓手。
1974年以来,西寨业余剧团创作改编剧本Ⅱ个,排练小节目31个,排练大戏l00多个,剧种有秦腔、迷胡、碗碗腔。排演的传统剧目有《法门寺》、《烙碗计》、《四明珠》、《比翼鸟》、《墙头记》、《铡美案》等。尤其排演的《借口袋》、《拆墙》、《拾玉镯》较为精彩,先后为省、地、县有关会议多次演出。《借口袋》、《虎跃蝎山》、《朝阳宏图》获大荔县文艺会演演出奖。《双钉掌》(夏春晓编剧)还得过地、县两级业余会演优秀剧目奖。该剧团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1979年出席了地区先进集体与个人代表会,l980年出席省群众文化先代会,省、地、县及中央的有关领导也曾来团检查、指导工作。
1983年下半年,西寨业余剧团也实行了土地承包和演出承包。
渭南赤水哈哈剧团。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渭南赤水农职学校和集成小学,师生,在王璋峰(共产党员)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一支抗日宣传队伍,总称一团两队,即哈哈剧团、宣传队和募捐队。
袁光为哈哈剧团团长。袁光去陕北后,由田文蔚接任。
剧团演出秦腔、话剧和活报剧,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放下你的鞭子》、《马百斗》等。演员有袁光、刘建、权秉华、薛应明、田文蔚、赵葆华、梁益堂等(除刘、梁二人外,均系共产党员)。
宣传队负责人李凌云、马居亭、陈芝香(均系共产党员)。其活动为:每逢赤水三、七大集时,上集游行,高呼口号,发表演说,进行抗El宣传,宣传队唱起“切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四万万人民团结起,新的长城更坚强……"。与会者四起呼应。
募捐队的口号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为抗El战士募捐鞋袜等物品,分别运往前线。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