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旗皮影社。创办于辛亥革命前(约1906年前后)。创办人为渭南官底乡杜登科,其主要成员有党振江、冯新才、周福寿、张自祥等。所唱腔调为碗碗腔。
该社活动于渭南、大荔、蒲城、富平、蓝田、三原、临潼、二华、西安等地,l926年曾去N)ll演出。先后演出剧目有《十才子》、《蝴蝶杯》、《桃花观》、《麟骨床》、《燕子笺》、《八义图》、《二度梅》、《水月庵》、《百花诗》、《春灯迷》、《四圣归天》。还有杜登科自编的《新拜年》,改编的《挖蔓青》等。
1951年,杜登科去世后,肖振华在原基础上成立了振华皮影社,活动至今。肖是杜登科晚年传艺最末一名,他刻苦好学,将杜的精彩技艺全部继承。他演唱的主要节目有《万福莲》、《苦节图》、《忠义侠》、《珊瑚塔》、《宝莲灯》等。
富平县阿官腔皮影剧团。其前身为“焕娃子皮影班"。该班系段天焕老艺人于清光绪二年(1876),约富平的赵志奎、朱彦发,礼泉的安四、赵积福等人建立的。段为领班人,屡经坎坷,一直于乡村城镇坚持演出。
1952年,县政府批准了他的皮影社为职业性的重点班社,任命段天焕为社长,更名为“民乐皮影社",演职员有程应文、支树魁、党兆信、j邀=k-奎。l953年又改名为“群乐皮影社"。1955年,招收段明侠为学徒,聘请任喜德帮挡,秋季又招收王开文为学徒。
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观表》、《剪梅鹿》、《三霄坐洞》获演出一等奖,段天焕、党兆信、支树魁分别获个人一、二、三等奖。省电台给《寒宫认母》、《王由挂画》录了音。
1956年,县政府批准皮影社属集体所有制专业皮影社。随后,又招收了学员王立胜、惠东新、徐东海、邢忠友。
1957年,富平县并入铜川市,又改名为“铜川市阿宫皮影剧团”。l960年,剧作家田汉来铜川,观看了该团演出的《观表》。
1961年,恢复富平县制,剧社又改名为“富平县皮影队"。以后试排了现代剧《三世仇》。1974年,参加地区皮影会演,节目为:《红灯记》中的“痛说家史”、“斗鸠山”,与《龙江颂》中的“后山访旱”,省电台录音播放。1975年,参加省皮影、木偶选拔演出,节目为《常青指路》、《情深似海》、《闸上风云》。后同华县、礼泉组成陕西省皮影、木偶演出团赴京参加全国皮影、木偶会演,演出了《情深似海》,颇受好评
1976年,进行了皮影改革,聘请华县魏致全刻制了大影人”试用了消签影灯光,试制了机关布景和道具,县文教局助其购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为运输工具。
大荔县线剧团。由原大荔线剧团与朝邑线剧团合并成立,属集体性质的专业戏剧团体。
朝邑线剧团。成立于1952年,主要是以线腔艺人李仁华原班人为基础,李任团长,成员为谢义长、雷更寅、相五、拴柱、娣娃子、海娃子、伯林等
1954年,剧团招收了第一批学员,男女共8名。l956年剧团参加了省木偶一皮影戏会演,演出剧目为《三英》,李应选、马相文获演员一等奖,相五、海娃子获二等奖,李仁华获荣誉奖。罗马尼亚、原苏联等国家木偶艺术家观看了演出,福建木偶团还赠送了线偶人以作交流。在此期间,李仁华对线偶的改革做出重大的贡献,将线偶加大,改革了原来平扁的身躯,安上活动的手,将舞台改装扩大,增加了灯光、布景,提线人由幕后移到舞台上空,扩大了表演区。李的改革,使线偶艺术向前跃进了一步。
大荔线剧团。成立于1952年,席积长任团长,主要演员有冬训、麻五、长达、义长、荣荣等
1958年,大荔、朝邑两县合并,l959年两团合并为“大荔县线剧团"。同年参加了省木偶、皮影会演,剧目是《唐寅访山东》。
1965年,解散了线剧团。1979年,以李仁华、李福琴父女为首,重新组织起半农半艺性质的大荔县线剧团,李福琴任团长,积极排练节目,经常深入农村演出,受到观众好评。剧团经济由原300元的家底发展为3万元。
合阳线腔木偶剧团。该团系集体所有制单位。1952年,由线腔艺人魏天才发起,合阳县政府批准,成立了“晨光线剧社”,魏天才任社长。1956年,县政府派梁学民为助理员。l957年,派邓继祥任社长,魏天才任副社长。
其主要演职员有:王孝前、肖绪发、王化南、王成娃、王中绪、王棣娃、党来娃、王东锁、魏润生、白卯生等。
其主要演出剧目有《福寿图》、《三元征北》、《昭君和番》、《白汗衫》、《周仁回府》、《和氏璧》、《马壮借粮》、《双凤钗》、《打金枝》等。由于演员阵容强,所到之处,很受群众欢迎。
1955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节目为《打金枝》中“背舌"一场,受到好评。省电台录播了王孝前、魏天才、王化南、党来娃等人演出的《打金枝》、《金琬钗》、《三对面》唱段。
1956年,以《白汗衫》参加了省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出一等奖。王孝前、王化南、王棣娃获演员一等奖;王中绪、魏天才获演员二等奖,党来娃获演:员三等奖;魏润生获演奏二等奖,白卯生获演奏三等奖。
1957年,该团曾派老艺人数名帮助新生剧团,将线腔搬上了大舞台。
1959年,韩城、合阳并大县后,晨光社改为“韩城县戏曲剧院三团’’,邓继祥为副院长兼三团团长,魏天才任副团长,并在此期间开始演出了现代戏。计有:《爱国参军》、《张帮英落水》、《三世仇》、《铁算盘》,等。1961年分县,又改名为合阳线腔剧团,排了现代剧目《箭杆河边》、《朝阳沟》、《一罐银元》、《红松店》等。
1963年,线腔团奉命集体下放,户口迁回农村,性质变为亦工亦农的农村班社,剧团改为“合阳红线剧团”。1970年,因木偶不能表现样板戏的高大英雄人物形象而遭禁演,剧团解散,全体人员回家种田。
1973年,县委与县革委会决定,派王锁成负责恢复木偶剧团,先召集了王中绪等5名老艺人,且又招收学生10余名,组成“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性质为集体所有制。排出了《红灯记》、《红云岗》、《沙家浜》、《枫树湾》、《枣林湾》、《杜鹃山》、《五把钥匙》等剧。1974年,以《红云岗》参加地区皮影木偶现代戏会演。1979年,派赵三敏等6位同志去福建省泉州木偶剧团学习提线技巧,实习演出了《宝莲灯》、《辕门斩子》、《三打白骨精》。同年4月,又派王国正等3位同志到“陕西省木偶剧团"学习木偶制作,后又引进杖头木偶,在演出中以提线为主、杖头为辅,解决了场位调度中的困难。l979年,设计制作了活动舞台,并加强了舞台灯光、美术。木偶提线由七八根增至十二根。木偶身高由原来二尺增高为三尺左右,增加了肩、胸、手、脚,经过改革,提高了木偶艺术质量,增加了演出效果,r受到观众的好评。
1980年,派李志为团长。该团两次赴西安演出,均受到省市领导与观众的好评。省电台录制了杨高林、党凤菊的《楼台会》,高玉培的《太君辞朝》,曹恩贤的《窦娥冤》,赵焕玲的《枣林湾》,王化南的l《辕门》等剧中唱段。1982年,演出612场,收入l860余元,被评为县先进单位,并出席了渭南地区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83年,应西影厂邀请,为拍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配了仙女们的空中表演。1985年,省电视台为《辕门斩子》中的“讲情”一场录了像。
华阴革新皮影社。成立于1952年,是由王润亭县长亲自组织名艺人史长才、段转窝、王平安等成立的老腔j时腔(碗碗腔)皮影班社.,属集体所有制。县文教科派苗培德、廖雨化、吴栋梁负责该社的管理工作,该社活动于二华、大荔、潼关一带,颇受群众欢迎。由于经济收入好,购J T--付皮影箱。招收了一批新学员,从此剧社进入兴盛时期。
1955年,县文教科决定,由艺人办团,属集体所有制的功;农亦艺性质。1956年参加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观摩演出大会,荣获大会演出奖,张锁牢荣获演出个人三等奖。以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剧社自行解体。
1975年,皮影老腔艺人张全生、杨兴跃、杨护国等又重新组织起“张全生皮影社”,张任社长,剧种为老腔,活动于当地与外县农村。
华县皮影剧团。1958年成立,共有演职人员9名,主要成员有潘京乐、郝丙黎、刘文信、吕思道等。该团演出节目有170余本戏,主要用碗碗腔演出,亦用迷胡、道情演出。1975年,该团出席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光明日报》刊登了评论文章。197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华县拍摄了该团上山下乡演出的实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皮影团在剧目、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并经常和省、市一些兄弟剧团进行艺术交流。多次应邀到西安为外宾演出。1986年,在地区群众艺术馆内,为美国艺术考察团一行19人专场演出。7月于华县为法国米谢尔·赛注、潇令两位女士与省民间艺术团全体演职人员演出,获得高度评价。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