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秧歌和渭华秧歌一样,同属于民歌体艺术。起源于何时无史可查。名艺人“三千六’’卫百福谈:他于民国初年16岁时学秧歌,师傅是西庄的茂娃和薛庄的二旺。此二人技艺高超,红极一时,生于同治年问。师傅的师傅为当地村民中的秧歌高手,据回忆是咸丰年间人。由此推算,“韩城秧歌”于一百四五十年前就流行了。
韩城民间对秧歌名唱家子都编有快板:“一盆血、盆半血,白菜心、云遮月。人参苗子、世上缺。一斗金、二斗银,满山铃、美死人。邻州梨、玻璃翠,万人迷、真入味"。据健在的老艺人回忆,可知的有:“一盆血’’是郑崖底村的秧歌高手白广才。“盆半血”是屈贵喜。“云遮月,,是杨望娃。“人参苗子”是雷许庄的秧歌高手雷三娃。“世上缺"是吴保盈。还有“三千六"是解放后健在的卫百福(意即当时农村姑娘身价值一千八百元,而卫值三干六)。
民国l5年春节期间,薛峰川的丑角名艺人建德和天保,系两家秧歌班领头,为竞技艺,约好对台赛唱。昼不尽兴,继之彻夜,赛唱得难分高低。为夺魁计,各自奔波争抢全县的名把式,并邀外地名手参与,场面宏阔,争逐激烈,吸引了方圆百里的群众赶来观赛,一直唱到收麦方休。至此秧歌风靡韩原。1937年抗战爆发,由于举国上下同赴国难,秧歌活动暂告停息。秧歌的表演可用八个字,六句话概括:即:“闪、扭、转、跑、摇、摆、蹬、跳”与“慢放快收,大中套小,巧始刚归,下震上绕,相于急中,态于喝道"。韩城秧歌的旦角台步很有创造。常用的有“豆角步”、“蟹步"、“三角步”等,还有表现幽静的“侧摆步",抒情的“风摆柳步”,慷慨激昂的“摆花花步”,游离飘荡的“圆场步”等。“三千六"创造的“豆角步"、“三进三退步"、“跑场踩鼓点",使他所扮演的丑婆,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满山铃”的“上楼台步”;人称一绝。他的“鹁鸽子旋窝”的动作如同水上漂,越旋越:决,越转越小。特别是旋转中突然停顿亮相,嫣然一笑,扬长而去,其情态传神夺魄。韩城城南村清乾隆生员徐其通曾赋诗赞道:“当年梨园羽衣曲,今降韩原舞犹新。娇眼秋波眉黛翠,疑是烟火化女神"。
【详情点击】
主要剧目
十绣
绣锦罗
上戏楼
花椒红透了
纺棉花
双拜年1
双拜年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