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渊源
宜君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源,子午岭山系南隅,全境自东而西原丘而相连,呈阶梯状,210国道穿境而过,是连接关中和陕北的天桥。
宜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自北魏设县迄今已有1500多年,境内有宜君水(今起西川菹水),故县地以此称谓。宜君负北塞,阻环庆,南下古都长安,地当要冲,多雄关险隘,古为兵家之争之地。秦、汉、唐历代谓为京辅此关鈅。伟大诗人杜牧过境诗赞曰“万籁真过竿,秋色正满”。宜君风光秀丽,景色遍旎,素有“中国避暑城”的美誉。1988年宜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重新申报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宜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深深根植于这块黄土地上,记录着宜君的历史变迁和岁月的痕迹,充分反映了宜君人民的淳朴生活,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宜君民间剪纸产生于何时,且无文字记载,但从其文化脉络分析,应该由来已久。因为这里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活动的区域,也是宜君民间剪纸的根与源。在这里有出土的仰韶文化器物上的彩绘镂空艺术,有西汉的画像石。北魏建造的福地石窟、唐代摩岩线刻、造像碑,北宋的李家河石窟、云桥石窟、人物、飞禽走兽雕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宜君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有着典型的黄土神韵和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情。纵观宜君的民间艺术,其文化遗存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延续时间长,从新时期时代起,历任汉、唐、宋、元、明、清都有大量的文化遗存;二是内涵丰富,许多民间文化文物,涉及面广,品种多样,精神神秘;三是地域特征明显,绝大多数民间艺术都具有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印痕。由此可见,宜君的民间剪纸同其民间艺术一样,共同吸允着这里的文化营养。
二、风格特点
宜君的民间剪纸经一代又一代传承,其题材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题材大多来自传统剪纸,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生产生活、各种动物的花鸟鱼虫等。宜君民间剪纸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有以下五种特征:一是追求动感形态。人们在生存环境的迁徙和人们命运的多变,使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在她们的意识深层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与宜君人民生活紧密相伴的民间剪纸,它必然地受到生存状态和生活意识的直接影响,所以对动态的关注就成为宜君剪纸艺术审美选择的一个突出特点。从作品《抓髻娃》、《鱼戏莲》、《鹰踏兔》等传统题材到近代题材的“西部风情”、“陕西十大怪”、“十二生肖”不难看出,追求动感形态已成为宜君民间剪纸的一条通用法则。二是凸显的造型个性。作为原始审美意识遗存和体现。宜君剪纸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用简洁的形式显示对象的基本特征和个性,不论人或动物,还是花鸟鱼虫,她们都以整体的轮廓和凸显的个性,在剪纸作品中成为最有整体性特征的造型符号,成为每一幅剪纸作品中整体意味的依托和载体。成为宜君民间剪纸艺术保持审美风格的重要支柱之一。像作品《猴吃桃》、《爱虎》、《双狮图》等传统系列纹样,都毫不例外地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三是强化的核心符号。宜君民间剪纸是与古老的巫术和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联系在一起的,而贯穿在这些活动中的中心观念则是祖先崇拜的意识。宜君剪纸中心就围绕着“生命”这个核心而反映生殖、生产和生活,而在其中贯穿生殖繁衍这个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古老传统观念。因此,与“生命”、“生殖”等观念有着象征和隐喻关系的造型符号,就逐渐成为宜君剪纸艺术的基本核心符号。于是,像鱼、莲、鸟、鸡、龙、凤、麒麟、石榴、牡丹、葫芦、南瓜等造型符号就确立了在宜君剪纸艺术中的核心地位。任何一幅剪纸,只要有这些纹样出现,那么它的符号象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它的位置必然是十分突出的。表示性别的符号或者被放大,或者被放在中心位置,或者用各种形式加以突出,使核心造型符号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核心符号功能独特,审美情趣不同凡响。四是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宜君剪纸产生于民间,服务于民间。作为民间百姓自发的审美现象,它自身潜藏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审美素质,也许正因为如此,宜君民间剪纸才不仅能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在走出了国门,让世界为之叹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中包含了原始而普遍的美学法则,这就是宜君民间剪纸所具有的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在宜君民间剪纸的作品中,人梦同行,人与动物同行,人与植物同行,人与花草同行,人与山川同行,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作品《蛤蟆变娃》、《葫芦娃》、《莲生贵子》、《人鱼》等原创型剪纸作品,都充分表现了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念。五是多维视点中的主体展现。宜君剪纸具象看,所依据的材料是平面,似乎只是面上的艺术,只能在二维空间中施展,但画面实际效果并非宜君剪纸艺人从来不会局限在一个平面上来看剪纸艺术,她们既不是自然直观透视,也不是出自几何图形的构成,她们是以民间哲理认识自然世界,是以解剖学的观念来造型的。是以意含形的。宜君剪纸正是从这种多维透视中主体地展示对象,平面的剪纸就获得了立体效果,形象的组合就显出了事物的本质来,自发而自然的审美观念就创造出美来。宜君剪纸作品中的“三面口平底碗等均立体展示了创作主体,这些创作手法正是宜君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手法。
三、队伍建设
宜君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剪纸遍布城镇乡村,自1979年起,文化馆先后举办剪纸培训班15期,培训作者500余人。据1982年和2008年两次民间艺术普查统计,全县有剪纸作者达千人,骨干作者50多人,逐步形成老、中、青三代剪纸艺人,传承谱系相对完整。现专门从事剪纸生产的作者达20人,年生产量达数千幅,产值超百万,可以说宜君民间剪纸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期。
四、宜君民间剪纸在民俗中的应用
宜君民间剪纸的发展里程总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随,与民俗生活相伴,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凸显了民间剪纸的功能和价值。
1、年俗与民间剪纸
窗花是宜君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其它剪纸作品都是在窗花的基础上发展延伸。在宜君农村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愿望。宜君窗花与特定的民宅有着直接关联,因为大部门民宅为土窑或砖窑,多以36格窗为正方形,便于布置。制作材料为各色彩纸,剪出花鸟鱼虫,山水风光,戏剧人物,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装饰性质的有八卦式、双菱形式、对称式、中心方正式等。(配有窗花图案、形制)
2、婚俗与民间剪纸
女儿出嫁时的赔礼器物上均要贴上鲜艳的喜花,多以“鸳鸯双喜”、“石榴双喜”、“鱼戏莲”等图案,寓意夫妻恩恩爱爱,合合美美,新郎家则要在大门、窗子、车子上张贴喜庆喜花。洞房则要布置富丽堂皇,顶棚中央贴上一大团花图案,四角贴三角形角花。常见的图案有:“二龙戏珠”、“鱼戏莲”、“猴吃桃”、“鹰踏兔”等暗示比喻的手法表现男女婚配,“莲生子”、“老鼠吃葡萄”、“石榴娃”、“麒麟送子”、“葫芦娃”、“蛤蟆娃”、“抓髻娃娃”等图样,采用借喻的手法,表现生殖繁衍,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附图)
3、丧俗与民间剪纸
贴窗花时,如果家中有人逝世,家中要穿三年孝,这三年内不贴窗花,均为白色。讲述炽热的陕西剪纸中的民俗风情,老人逝世,农村成为“白事”,灵堂布置富丽堂皇,灵堂前供桌两边,纸朵匠剪出八卦连钱,石榴、牡丹等图案。出殡的棺罩,当地人叫轿,用彩纸、芦苇扎成,上面剪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及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四角上剪有八卦、万字、花草图样。伴有其他丧俗的还有其手工技艺。总之,当地丧俗充分利用民间剪纸技艺,采用拼贴、镂空、绘制、折叠等各种手法,以意象塑造装饰化的形体,努力营造出一种主体效果,渲染了民族丧俗的传统氛围。装饰宅院及其它丧葬的剪纸纹样,多以莲花、石榴、抓髻娃娃等,寓意生命繁衍不断。
4、巫术与宜君民间剪纸
在宜君一些农村,源于原始巫术的习俗尚有遗风,因此,与巫术活动相关的民间剪纸仍能看到。一般剪有“守门娃娃”、“艾虎”、“大公鸡”等。娃娃有病贴上艾虎冲一冲邪气。农村人有种说法“虎是山中王,镇宅避邪保安康”,尤其是娃娃得重病,祈求神灵保佑,请来当地巫婆,坐于案台,燃上香火,剪一些“连手娃娃”,“招魂娃娃”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手中所剪得“连手娃娃”、“招魂娃娃”一起燃烧成灰,叫娃娃喝下,以求良药。除此之外,“贴门神”、“大公鸡吃蝎子”、“虎吃牛”、“老虎”、“狮子”等图样也有求神灵保平安之意。祈雨贴“雷公”,避邪、祛病、驱鬼贴“抓髻娃娃”等都是巫术活动的范畴。
5、宜君当地存活的其它民间艺术
宜君是国家文化部首批被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一。2008年重新申报更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宜君农民画与宜君民间剪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基本素材源自于民间剪纸,称为“剪纸画”,宜君农民画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黄土高原上的山菊花”。大多剪纸艺人既是剪纸高手,又是绘画能人。除此之外,宜君仍存活着独具地域特征的其它民间艺术,其中民间舞蹈“打连钱”、“老鹳”、“云梯”、“老秧歌”、“走马”,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宜君的刺绣、根雕、五谷画、面花、文玩核桃也独具魅力,别有洞天。
6、生活器具与宜君剪纸
在宜君农村生活中,人们为了装点环境和生活,便在生活器具上贴上一些剪纸,最常见的有板架云子,架子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分为三层,每层都放有装米面的陶罐,为了掩盖装饰器物外露,在架子的前沿装饰一些剪纸进行美化,剪纸的形制多为长方形,图案多见一些花卉,并配有吊穗。有的人家则用熏画的形式,把熏画装裱于彩纸之上,另有一番情趣。有的人家还在瓦罐上贴上一些剪纸图案,五颜六色,美轮美奂。除此之外,有些则在容器的斗,盛子上贴上一些剪纸图样。充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盼。
7、县志关于宜君民间剪纸记述
宜君县志载:“剪纸是宜君民间较为流行的一种艺术,逢年过节,农家的窗户上,门梢上,碗架板子上均张贴剪纸。图案多为花卉、动物,也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五福捧寿”、“三星高照”等。在本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人搞剪纸,这也是农村妇女炫耀自己心灵手巧的形式之一。
后 记
宜君,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之乡,剪纸之乡。绵延起伏的山峦传唱着一曲古老而悠扬的歌。当年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窗棂上张贴者五颜六色的剪纸,把喜庆的节日装扮的红红火火。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23人,都会拿上剪刀比划着花样,精心铰着,将自己的吉祥的祝福,美好愿望通过一方红纸和一把剪刀表现出来,将象征团圆的团花图案端端正正贴上顶棚,将对老人的祝福,孩子的希望,生活的向往贴近房间,灶台、农具、槽头。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环境怎能不让人在欣赏中品尝美好生活的滋味。
宜君剪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远古生活的活化石,从那些龙、凤、虎及其它动植物图腾中,从那些古拙的造型和生殖崇拜的“抓髻娃娃”中,我们看到地处黄帝文化圈核心区域的宜君人民,心里上还沉淀了太多的远古情结,这情结被一双双巧手本能地再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代辉煌的图腾崇拜的印痕,看到了汉画像石的造型,看到了宜君剪纸的形成历史。
吉祥祝福是宜君剪纸的一大类。《吉庆有余》、《增寿图》、《福禄寿喜》、《连年有余》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表现现实生活,展现地域文化,也是宜君剪纸的主要内容,像《回娘家》、《碾米》、《割麦》、《织布》、《爷孙乐》等丰富多彩,不计其数。
农民对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的钟爱也体现在宜君剪纸中,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凭借剪纸这一独特形式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挥了其独特的教化功能。
欣赏宜君剪纸,我们会为它夸张的造型,饱满的构图,流畅的线条和奇异的造型所震撼。在这里,人物可有三面脸,动物可有两个头,让我们同时看到了三个瞬间的表情;在这里吃草的母羊腹中的羔羊被“透视”出来。“艾虎”一身双头或一头双身,气势威猛;母鸡抱鸡娃,鸡娃满天飞。
宜君剪纸更注重传神,艺术语言简洁明快,点到为止,而更多的联想与想象,却已牵上了丝,缠上了线,让你剪不断,让你浮想联翩,百读不厌。
在本次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市群众馆业务干部胡淑花、王哲二位全程指导,我们一行5人,下基层7天,跑遍了10个乡镇,走访剪纸艺人30多人,整理民间剪纸作品600多幅,获得大量珍贵有价值的作品和故事,为我们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对她的辛勤付出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表示敬佩和感谢!
宜君剪纸,一曲不老歌,从远古唱起,唱响未来! (作者系宜君县文化馆副馆长杨晓明)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