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建的儒家学说是封建秩序伦理纲常的基础,经历代皇帝不断褒封,由公而王,地位越来越高。伴随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州、府、县均设有专门的祭孔祠庙——文庙,耀州当然也不例外。
耀州文庙位于州城北部,约略在全城中轴线上,与县衙大堂、南城门等遥相对应,大门面南朝学古巷,后墙紧邻北城门,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等。
耀州文庙始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 年)。北宋中期,耀州华原县城由步寿原逐渐下迁到现在的城址。随着城廓建置的逐步完善,城内的主要公共建筑也陆续开建,当时的知州史炤主持创建了文庙和儒学,儒学(今区委院址)位于文庙右侧。这种左庙右学、庙学并列的建置保留了宋代的规划式样,不同于明代以后庙学合一(即文庙与儒学建在同一中轴线上)的格局,如韩城、蒲城文庙(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耀州文庙经近千年的发展和十多次维修、扩建,建筑物绝大部分已非宋代原物,但基本保留了一座完整的以宋代风格为主,兼具金元明清以来各时代特征的大型木构建筑群,具有较高的研究及观赏价值。
北宋嘉祐年间初修建的文庙比较简陋,规模也小,但门庑等基本设施齐备。绍圣元年(1094年),知州王瑛和卢仲荀首次对文庙进行维修,在大殿东侧新建侧殿,把历任知州绘像放入其中;儒学把维修后的讲堂改为“议道堂”,两侧修建了长廊,增加了斋舍、大门等建筑。至此,文庙与儒学都分别形成了完整的院落。此后,宋徽宗崇宁年间及金元统治陕西时期也对文庙进行过维修,特别是元代延祐六年时,由知州张仲主持的维修值得一提,从《耀州新修尊圣庙门庑记》碑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次维修使庙貌大为改观,建东西庑三十六间、大门三间,我们现今看到的大成殿和戟门木构所保留的金元建筑风格,应该与这次维修有着密切关系。
经过元末战乱,耀城几为废墟,文庙也在劫难逃地遭到焚毁。明初,知州魏必兴荜路蓝缕重建州城。洪武九年(1376年),同知陈季镛主持修建了东、西庑及戟门,新建了棂星门、仓库等设施。宣德四年(1429年),知州胡思鲁及正统十年(1445年)时知州刘彧又有修建工程。
明成化七年(1417年),河南息县人邓真来耀任知州。经过三年治理,社会安定、民用阜康、百废咸举,于是又开始筹划大修文庙、儒学。邓真认为“使不一新,实无一副兴道图治之意”。成化十一年夏开始动工,计划扩大规模、提高规格。工程设计人员听了大体方案后,为材料顾虑,特别是大木料缺乏。但消息刚一传出,四乡民众都争着捐献巨大木材,有的大木料围径过丈,堆放了百余根以备匠师选用。据说,大成殿前檐中间贯通五间的巨型阑额材料就是乡民从现关庄镇北边的一个村(下湾村)砍伐运来的,这个村也因此以“大木头湾”为村名。这次工程主要重修了大成殿,由原来的五楹扩至七楹,高达四十尺,两庑各二十楹,正殿、戟门、棂星门屋面均覆以琉璃瓦,可谓峥嵘雄壮、高映云日。乔世宁在《耀州志》中称赞:“耀州诸修建,惟此为壮丽”。殿东的文昌祠弘丽深邃,殿西的儒学也同时修建了讲堂、明伦堂及斋舍、重门,气象明敞,均比过去宏伟壮观,规制超过周边各州县。落成之日,四乡士绅、民众抬着牛、酒前来观看庆贺,称颂邓公的功德。邓真大修之后不到二十年(弘治五年),知州任奎再次主持大修扩建,主要是由于朝廷进一步重视祭孔,明令提高祭祀规格,孔庙建筑规格也随之升级。
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夜(公元1556年元月23日),陕西关中地区发生了以华(州)、渭(南)为中心的特大地震(后代科技工作者测断为8级地震)。这是一场自古罕见、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关中各地乃至邻近的晋、豫两省部分地区均有明显震感,房屋建筑遭受到空前破坏,死伤人数众多。耀州当时亲历地震的知州李廷宝在《重修庙学记》碑中记载:“地势摇动,震响如雷,一升一降,升如登山,降如坠井,即时墙屋倾圮,声震天地,灰飞尘扬,塞空蔽目……”、“城垣垛口,公私房舍倾塌者,不可胜计”、“其百姓压死,蒲、华二州各有八万,吾耀亦二千六百有奇。”由此可见当时破坏之巨,记载此事的这通碑石今仍镶嵌于戟门东侧墙壁上。三十六年(1557年),江从春来耀接任知州,灾后恢复重建成为首要急务,除修整城墙、护城石堤外,就是重修文庙、州学,一则关乎耀州文化教育,二则朝廷非常重视。自弘治大修后到当时已六十余年未曾修葺,此工程自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开始,四十年七月竣工,历时一年余。儒学的修建工程主要是撤去原有讲堂,建“敬一亭”,亭前建“明伦堂”与“斋”、“庑”二门,亭后建“尊经阁”。又修“泮池”,引通城渠水注入其中,池南特建石坊。明伦堂地基增高数尺,尊经阁的台基与城墙高度平齐。至此,耀州州学的诸设施建筑基本完备,建筑宏伟壮观,在关中乃至全陕可称一流。
原来的乡贤名宦祠在文庙东侧,房屋不仅低隘,且二祠同在一处,名义不确,不便祭祀。江从春趁这次整修文庙之机,将其改建于文庙西南部,分别各建专祠三间,供奉耀州历代乡贤和前朝名宦。并将耀州历代科举考试中试者题名刻石镶于明伦堂四壁,激励后来学子效仿先贤,发奋读书,又将朝廷颁赐的御制诸书及新购置的各种图籍一同置于尊经阁内保管存藏,供教学之用。
此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时知州郑维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时知州王宾贤等也有重修之举。隆庆四年(1507年),知州望庭臣重修州署“景范堂”时,修复和制作了文庙的祭器;万历年间,学正于廷采主持重修儒学内的泮池,在文庙东院南部新建了魁星楼。至此,文庙东院(原北小址)形成了由北向南依次为启圣宫、文昌殿、魁星楼的格局。
明崇祯八年(1635年),耀州儒学训导王允登对文庙进行了维修。在棂星门以南(今巷道中)修建了围墙,东西设置侧门,一名“贤关”,一名“圣域”,并在围墙内正面树立照壁,北向正对棂星门,犹如今韩城文庙之状。同时,刻立了《圣位陈设图》碑,把文庙内的祭祀位置、祭品种类、名称数量及排列次序都刻在碑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康熙九年(1670年)、三十五年(1696年),乾隆二年(1737年)、十八年(1753年),嘉庆五年(1800年),咸丰四年(1854年),同治九年(1870年)也有规模不等的维修工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博物馆前的百余年间,文庙再无维修之举,此间,各种建筑设施日渐倒塌破败或改作他用。
1984年5月,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在文庙内成立了耀县博物馆。从1986年起,先后对大成殿、棂星门、戟门、东西耳房、东西庑依次进行抢救维修。2006年3月,又在前院修建了碑廊,用以陈列碑石。这次维修前后历时二十年之久,分期分段逐步完成,维修面积1500余平方米,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由南向北依次为棂星门(木牌坊)、东西两廊、戟门、左右耳房、东西两庑、大成殿两进院落的格局。
文庙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孔子,每年孔子诞辰之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都在文庙举行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由地方行政主官主祭,地方名流、士绅及师生参加,仪式、祭品、供品、乐舞均有一套严格细致的规定。随着封建王朝对孔子褒封地位的不断提高,祭祀规格也不断升级,文庙除祭祀孔子外,孔门弟子及历代儒学著名人物也一并列入祭祀对象。孔门弟子颜渊、曾参、子思(孔子之孙)、孟子分别被尊称为“复圣”、“宗圣”、“述圣”、“亚圣”,与孔夫子一起并列于大成殿享受祭礼,叫“四配”。另有孔门弟子闵损、冉雍等称“十二哲”,按规定尺寸形式制作了木牌位,一并供奉于大成殿内,侍列孔子两侧。东西两庑内则陪祀先贤先儒,先贤先儒人数历代有所增减,据清嘉庆陈仕林《耀州志》记载,先贤79人,先儒70人,分东西两庑供奉其木制牌位,享受祭拜。祭祀仪式经乾隆皇帝钦定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六项程序,并分别演奏“宣平、昭平、秩平、舒平、懿平、德平”等乐章。到清朝末年,祭孔礼仪的程序已多达三十三个步骤,非常隆重复杂。
进入民国,西风东渐,接受科学民主教育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不再迷信尊孔,各地的祭孔活动逐渐衰微。民国十五年(1926年),邑人宋介民等在石人堡召开“非基大同盟”大会,入城摧毁基督教堂,罢免文庙奉祀官,取缔奉祀制度,文庙祭祀活动停止。此后,文庙先后被三民主义军官学校、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邠洛区军事组训民众动员指挥部、解放后的土产贸易公司、城关粮站、耀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占用,直至1984年成立耀县博物馆。
2001年6月25日,耀州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类)”。文庙之所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在于其所具有的古建历史、科研和艺术观赏等重要价值。文庙建筑物有棂星门、东西两廊、戟门、东西耳房、东西两庑和大成殿,后院东庑前有一元明之前的古柏。
棂星门,也叫木牌楼(即文庙的大门)。位于文庙最南端,面临学古路,为四柱三间重檐结构的精巧纯木构建筑。构思巧妙、设计精确,四柱三间不用戗柱,屋顶为重檐庑殿顶(封建礼制建筑中屋顶的最高规格)而不是常见的三楼或五楼等形式,上下两层斗拱和梁架结构相同,上檐、下檐均出五跳,十一踩,屋面全部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复杂而华丽的结构由四根柱子承重,屹立六百多年,不歪不斜,岿然不动,在西北地区亦属少见。
戟门,位于文庙中部,是文庙的正门,又叫大成门。戟门单檐悬山顶,并开三间六扇大门。朱漆大门上装饰有金色门钉,明间五路九钉,寓意“九五之尊”,两边四扇均为五路七钉。屋顶进深与高度的比例为3:1,属宋代特征。屋面覆青瓦,用绿色琉璃瓦剪边。
东西庑位于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相向而建,均为清式建筑。面阔各十一间,39.5米,进深三间,8.51米。屋顶为悬山式,屋面覆青瓦,正脊两头饰用脊吻,悬山外用博风板封护,装饰悬鱼。两庑原为历代奉祀孔门弟子和儒学代表人物的专门殿堂,现为文物展览室,东庑展览宗教艺术文物,西庑展览耀州出土文物精品。东西耳房结构与东西庑相同。
大成殿位于文庙最北面正中,是祭孔的正殿、文庙的最主要建筑。门前有月台,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面积达500余平方米,被文物界专家学者誉为“西北第一殿”。
大成殿自创建后,经历了北宋到清末十多次维修,保留了各时代建筑特征。屋顶举折的歇山做法、台基等是宋代风格;殿内彩画和生起、侧脚的立柱手法是明代特点;斗栱用材、比例和出檐是清代特征。文庙屋顶涵盖了重檐庑殿顶(棂星门)、单檐歇山顶(大成殿)、悬山顶(戟门、东西庑、东西耳房)和硬山顶(碑廊)多种古建形式,以上建筑构成了耀州文庙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博物馆收藏的两千多件精美文物,材质多样、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前院西碑廊展示的是近几十年耀州城乡出土的珍贵历史碑石、东碑廊是历史名人陈列展。耀州文庙不仅是一处内容丰富、艺术观赏价值高的旅游景点,更是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课堂。
文庙西侧的原耀州儒学是封建社会时全州(县)的官办正规学校,专门培养科举人才。进入民国,在此创办了学古巷小学,又被一些党政机关作办公用房。解放后,成为中共耀县(耀州区)委员会的办公地,现今,区政协、纪检委等部门也在此办公。文庙东侧原启圣宫、文昌殿、魁星楼等进入民国亦逐渐败落,解放后改建为北街小学。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