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艺术首页 | 西安艺术 | 宝鸡艺术 | 咸阳艺术 | 铜川艺术 | 渭南艺术 | 延安艺术 | 榆林艺术 | 汉中艺术 | 安康艺术 | 商洛艺术 | 杨凌艺术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铜川市民间艺术大全 > 正文
医药名山 魏碑宝库
  2015-4-24 18:39:13   来源:铜川市政府网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从古城西安沿210国道北上,在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千米处,有一座驰名中外的道教名山——药王山。这里古柏苍翠,庙宇栉比,碑石林立,风景秀丽,是陕西省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曾隐居于此,因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兴起的药王山庙会延续千年而不衰。
  药王山自然景色优美,文物古迹荟萃。1961年,汇集百余通北魏至唐代珍贵碑刻和多处摩崖造像的药王山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药王山成立耀县博物馆,收藏、展览耀县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1962年成立孙思邈纪念馆,专题展示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事迹与著作。1977年成立药王山文管所,负责耀县地区出土文物的征集和保管。1986年药王山博物馆成立,成为集耀县地区及药王山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1997年成立药王山管理局(与药王山博物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文物旅游事业得到协调发展。2006年国务院将药王山庙归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中,标志着全山的所有文物都属国保单位的保护范围。
  魅力药王山
  药王山古称风孔山、磐玉山、北五台山、东山等,景区面积 10.1平方千米,核心区约5平方千米,海拔812米,由五座峰峦组成,一条幽深的沟谷把全山分隔为南山和北山。
  药王山高而不险,其势不凡,远望如在云际,风骨自然,得天独厚。蹑立其巅,但见五峰互拱,顶平如台;两桥飞架,涧深难测;老柏盘错,清风徐来;庙宇栉比,石阶通幽;游人络绎,香雾氤氲。俯察郡城,落星塬与步寿塬相间,二水汇流,锦阳川如绣带般舒展;宋塔高耸,暮鼓晨钟;铜川新区和耀州区街景,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药王山属于桥山山脉南支,宝鉴山之尾,宋代称北五台山,是为和长安南屏的终南五台山有别。五台各有其名,据《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词记》碑载:“五台山峰回环相望者有五,……东日瑞应,南日起云,西日升仙,北日显化,中日齐天。”在五台的嵯峨互联构造中,有一条深壑将五座山峰隔裂,沟北为显化台,其余四台相联于东南部,这种结构神似人的手掌,拇指居北,四指列南,朝天抓拢。道家认为药王山心抱太极,鼎立乾坤,可聚合天地之气,演化五行生克,是一个天然的练功道场。
  药王山系的岩石是优质的石灰石,具有纯、硬、脆等特点。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药王山开山凿石,其中高品位的磬玉石被发现。这种岩石石质坚纯,颜色深灰,古人便用此石制作工艺品、乐器、祀器等。在唐代,用磬玉石制作的“华原磬”因音质清纯素雅,被广泛用作宫廷庙堂的打击乐器,取代了“泗滨石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华原磬所作的赞美诗篇中,就有“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的名句。日本奈良市兴福寺现藏有一件华原磬,为唐代铜仿石作品,被视为国宝。磬玉石另一大特点是极耐腐蚀冲刷,器物经人手抚摸,日久则乌黑铮亮,有化石为玉之妙。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有信徒在这里利用磬玉崖石雕凿佛像,闻名于世的药王山45尊摩崖造像即发端于此。同时也有显贵家族用磬玉石制作佛道造像碑,用于供奉。现药王山碑林中的部分魏碑曾在漆木河畔掩埋冲刷数百年,出土后依然完好,字迹清晰,可见材质绝佳,一般石质难以与之媲美。
  药王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中药园,现存有针叶和阔叶林木数十种,天然药材200余种,呈立体群落分布。“断崖悬千尺,老柏雄万丈”,“绝岭云横石洞深,缘冈古柏正森森”。在明清诗人的笔下,药王山的古柏最值得大书而特书。药王山现保留有古柏林130多万平方米,近10万株,风景优美,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中以药王手植柏为代表的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柏30棵,500年以上树龄的柏树千余棵。这些古柏盘虬于悬崖石缝之中,或森森然罗列成队,或飘飘然起龙飞凤舞之势,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堪诗堪画,美不胜收。
  药王山植物繁茂,姿态万千。春花点点,隐闪于绿树之间。夏风习习,芳芬无歇息之意。秋红朵朵,随风起婀娜之舞。冬雪洒洒,松柏扮梨花之姿,孙思邈是研究和践行养生之道的老寿星,他晚年不回家乡孙家塬居住,而选择在华原城郊的五台山即药王山)隐居,就是认为这里符合他“环境宜山林,择地宜安静”,“左右映带,岗阜形胜,人野相近” 的择地居住自然条件的要求。“四季皆是登山天,研摩参悟日往还。尘缘淡去福缘至,逍遥清修赛神仙。” 药王山医、道、佛、儒并存,文化艺术灿烂,又是天然森林氧吧,置身其间,清心解忧,是养生长寿的福地洞天。
  药王山隋唐两代曾建宝云寺,并广刻佛教造像,唐代以后建孙思邈祠。现有北洞、南庵两组100余间金至清代庙殿。
  北洞,亦名太玄洞,传为孙思邈隐居处,因位于药王山北台(显化台)故名。元以前祭祀孙思邈的场所在南庵,明中叶转向今址,现存明、清建筑70余间。庙院主体坐北向南,周环配殿、  厢房。因显化台为一东西走向的山峁,庙院内建筑因地制宜,向两侧扩展成若干小院。东边有东殿院,西出西玄门,经洗药池,折向北又有北道院、吕祖庙等。
  南庵,位于药王山升仙台,因居北洞南面,俗称南庵,始建于唐代,称宝云寺。北宋时修建孙真人祠,崇宁二年( 1103)赐额“静应庙”。金元以后,庙院重建、翻修。清代称静明宫。现存建筑坐东北面西南,中轴线自西南起,依次为文昌阁、戏楼、七间殿及并列的金殿、元殿。前3 座建筑均为清至民国时所建,后两座大木结构仍保留有金、元时期建筑做法和特征。元殿内两侧山墙绘道教宫观壁画《朝元图》
  20世纪70年代,由于耀县地区的大部分造像碑被搬迁至。药王山保护,这里遂成为全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场所。目前共保存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45尊,佛道教造像碑100余通,圆雕造像及石塔50余尊(座),历代碑石150余通,明清石牌坊11座,清代木牌坊1座。
  药王孙思邈
  纪念药王孙思邈的庙宇最早由南庵即升仙台兴起,明代中期移向北洞。北洞药王大殿正中的孙思邈像为明代所塑。
  孙思邈(541---682)(另有一种说法,孙思邈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京兆华原(今铜川市耀州区)人,西魏大统七年(541)生于现耀州区城东北7.5千米的孙家源村。孙思邈7岁就学,熏陶于儒,学习传统文化;14岁时受北周大将独孤信接见,被誉为“圣童”;18岁立志学医,受教于当地名医,精读医书;20岁后即能独立行医,在家乡学研实践共17年;37岁拒任北周官员,翌年隐居于太白山学道养性,寻方采药,间或行医于关中地区,并到华山、太行山、王屋山等地游历,获方良多,诊疗奇效,养生亦颇有心得;64岁时到四川等地考察,进行医学交流;71岁前后,隐居终南山,结交高僧大德,固辞隋朝官爵;贞观元年(627),孙思邈86岁,应诏入京,开始了他以长安为中心、服务朝野的名医生涯;110岁时编撰完成《备急千金要方》;唐高宗一朝,孙思邈不受官职,但研医不辍,医术达当时最高水平,他还充当历史顾问,多次随天子巡游;133岁时,告老还乡,隐居于华原磬玉山;140岁时,完成《千金翼方》;永淳元年(682)农历二月十五坐化,享年141岁。
  孙思邈为后世留下的著作近70种,主要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自注《老子》《庄子》《福禄论》等20余卷(已佚失)。现存孙思邈代表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他的思想、精神、医德及医术的集中反映,也是研究药王文化最重要、最珍贵的史料,在实践中被奉为“中医学临床百科全书”
  《备急千金要方》共30卷,分为232门,含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比《要方》成书晚30年,有补遗、完善、羽翼交飞的作用,全书共30卷,含方论2900余首。孙思邈的《千金》两方巨著问世后,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据日本医史学家宫下三郎统计,仅中日两国现有版本就有16种。自宋代至今,国内外翻刻出版《备急千金要方》30余次,《千金翼方》约20次,两部《千金方》合刻本6次。此外还有许多评注本、节要本以及某卷的单行本10余种累次出版。宋代林亿、明代王肯堂、明末清初张璐等名医都对《千金方》有高度评赞。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对孙思邈其著作的研究日益广泛深人。国外研究《千金方》以日本最为活跃且富有成果,称《千金方》为“人类的至宝”。朝鲜许多医学名著如《医方类聚》《东医宝鉴》都引用了《千金方》的内容。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对孙思邈针灸学成就和记载火药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英、美、德、法等国都有学者从事孙思邈著作的研究并有研究专著出版。
  医生是“施实德于人”者,讲求医德医风是中国医学的传统美德,从《黄帝内经》起就有所论述。孙思邈是中国最早以专篇系统论述医德理论和实践的医学家。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中,论述了作为一名“大医”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和业务素质。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的模范,因而被誉为一代医德宗师,其医德学说成为中国后世医生奉行的准则。
  孙思邈认为,人最为珍贵的就是生命,生命的价值比千金更为贵重,济世活人是医生最崇高的责任。孙思邈所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两篇,提出了“大医”的要求,其理论框架的特点是学术素质和道德准则的完美结合。他首先提出,医学问题非常精深,脏腑生理十分复杂,疾病症候千变万化,只有特别用心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奥妙;如果把这样至精至微的重要责任托付给一个知识淡薄、做事马虎的人是很危险的,会使患者病上加病;有时虽然希望病人好转,但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使病人丧失生命。孙思邈提出医生的必修课程有医学经典著作,有关诊断、药物、经方、针灸等基础理论和技术以及历代名医经验,除此而外还要学习哲学、历史、天文、历算、儒、道、佛等人文知识。总之,一名“大医”必须精勤不倦,成为饱学之土,有真知灼见。他特别强调医生要德才兼备,廉洁纯良,仁恕博爱,品行端庄。
  孙思邈“道通天地术通圣,儒中隐逸医中真”。他道全德备,学识博大精微,善济众生,修身高寿,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孙思邈生前身后,历代褒封。唐太宗在接见孙思邈时就称颂他“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到宋代,徽宗皇帝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金、元、明、清各朝均有不同规格的褒誉。在全球华人祭祀孙思邈的中心场所药王山之外,其他地方历代兴修的药王庙、殿、祠、洞难以计数,供奉神像千姿百态,公祭民拜岁岁绵续,庙会活动千年不息,进香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日韩诸国亦有崇祀。
  值得庆幸的是,以农历二月二药王山庙会为载体的孙思邈祭祀活动已成民俗,并在政府引导下日趋规范,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成为崇尚科学、传承文明、宣传中医养生、推动旅游发展的大舞台。药王山庙会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金方使万人活,萧鼓年年拜药王”。从2011年起,每年 10月份铜川市都会举办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并希望以此将药王山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目前,国内外有多家孙思邈学术研究机构,在研究、挖掘、利用孙思邈中医药养生文化的过程中,药王文化将伴随着世界对中医科学的再认识、再肯定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形成一门新的研究学科——孙思邈学。在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诸个研究活跃的国家推动下,必将掀起一股全球化的孙思邈中医养生研习热潮。
魏碑荟萃地
  古代耀县,佛、道两教在民间极为兴盛,因此留存了众多造像和碑刻。这些造像和碑刻虽与宗教有关却无庙堂气息,风格自由活泼,多为率意之作。自清代中叶倡导碑学以后,耀县古代碑刻逐渐引起文人与书法界的重视。耀县分散遗留的古代造像刻石,清末始被发现。1935年有人将散落在耀县各地的各个时代的碑石收集整理存放于耀县城西仓内,名“耀县碑林”。经当时的媒体报道后,耀县碑林的声名随之风靡全国。从此文物考古界、碑帖商人前来者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后,耀县文化馆建碑廊24间,将这批碑石集中陈列向群众开放。1971年迁至药王山吕祖庙。1989年又迁至药王山后山建新馆陈列。
  药王山碑刻的内容,大都记述佛教文化,少量属佛道相间。从造像碑石可看出各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和石刻雕法、文字及所雕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交通运输、屋宇建筑的发展变化。但真正使药王山碑林名扬海内外的主要还是碑刻的书法艺术。
  药王山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而全国其他地方鲜有收藏,因此,药王山碑林是当之无愧的北朝书法荟萃地。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北碑南帖”之说。北碑是北朝碑刻作品的统称,以北魏和西魏最精,故又称魏碑。魏碑文字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药王山碑林现存大量魏碑作品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书法由隶而楷的演变历程,其历史价值之高自不待言。其中,尤以被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誉为“秦中三绝碑”之一的姚伯多造像碑及魏文朗造像碑、张僧妙法师碑和《千金宝要》碑最为重要和著名。
  魏文朗造像碑
  魏文朗造像碑为佛道教四面造像。北魏始光元年(424)刻石。1934年出土于耀县漆河。碑高137厘米,宽72厘米,厚31厘米。
  碑阳:上部开龛,雕释迦、天尊并坐像,左右有二胁侍。龛楣线刻二龙交颈,两侧饰飞天。龛下正中为博山炉,炉左右为跪姿供养人像。下部为车马出行图及线刻供养人立像。
  碑阴:上部开龛,雕思维菩萨一尊,龛楣饰双龙回首,两侧饰瑞鸟、飞天。下部为发愿文:“始光元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阳源川忠佛弟子魏文朗,哀孝不赴,皆有建劝,为男女造佛道像一区。供养平等,每过自然,子孙昌疢,所愿从心。眷属大口,一切笏鸳,如是因缘,使人后扬。”后有供养人姓名。
  左侧:上部开龛,龛中为施禅定印释迦坐像及二侍者。龛楣饰庑殿顶。龛下有骑马供养人及甲马骑士。
  右侧:上部、中部各开一龛,均雕天尊坐像。上龛楣饰庑殿顶,下龛下部线刻托举状力土。
  魏文朗造像碑碑文完整、造像生动、布局得体,为国内目前所见最早的北魏造像碑。它比云冈“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的昙曜五窟尚早29年,比洛阳龙门的始平公造像早74年,因其成于太武帝灭佛之前的北朝初期,而格外引人注目。更因其与北朝新大师道首领寇谦之创立道教尊神形象同为一年,从而堪称国中一绝。另外,此碑书体质朴秀美、刀法有力,为药王山碑林“魏碑三宝”之一(魏碑三宝: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造像碑、张僧妙法师碑),乃海内之奇石。更难得的是,此碑佛道造像合为一碑,是佛教在中国依附黄老道术得以发展的生动写照,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融合的社会风尚,是研究我国早期佛道教历史极为罕见的实物资料。
  姚伯多造像碑
  姚伯多造像碑为道教四面造像。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刻石。1931年出土于耀县漆河。碑高 130厘米,宽70厘米,厚30厘米。
  碑阳:上部开浅龛,造像三尊。主尊为  “皇老君文”,即老君像,戴道冠,结跏趺坐,双手叠放置于腹前。两侧为侍者,戴道冠,跣足,双手合于胸前。整体雕刻粗犷稚拙。
  碑阴:上部开上下两龛,上龛拱形,雕道像一尊,结跏趺坐,双手合于胸前。下龛为长方形,内雕三尊像,主尊为坐像,右手置于胸前,左手下垂。两侧为侍者,戴道冠,站立,双手合于胸前。碑面损毁严重。
  左侧:因碑残,仅存供养人像一排五人。题名为“清信梁冬姬供养、清信胡女焦供养、清信胡德女供养、清信牛妙姜供养、清信王职女供养”。
  右侧:上部刻两层供养人像。上层一人,题名为“道民姚文迁供养”。下层五人,题名为“姚伯多供养、姚伯龙供养、姚定龙供养、姚伯养供养、姚大宗供养”。
  四面下部均为发愿文。全碑刻文 1200余字,其用笔有方有圆,有藏有露,书体楷中兼隶。字形大小、斜正变化自由活泼、古朴稚拙,但又能抽中见巧、巧中寓拙,别具一格。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奇特的个性,异态多姿、朴茂天成,工整处不失生动,潦草者亦神气十足,是北朝书法的异品。于右任先生曾将此碑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一起推崇为“秦中三绝碑”。
  该碑碑文详细叙述了造像名称,像主和供养人家世、姓名、身份地位,造像时间、宗旨,造像所在的地理环境等,是迄今所知有明确纪年和具体造像名称的最早的道像石刻,也是同类石刻中字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通,对研究道教考古和早期道教发展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锜石珍造像碑
  锜石珍造像碑为道教四面造像。北魏神龟三年 (520) 刻石。1913年出土于耀县漆河。高127厘米,宽57厘米,厚27厘米。
  碑阳:上部开龛,龛内为一天尊二胁侍。天尊头戴道冠,面  留须髯,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结跏趺坐,双手搭于膝前。  胁侍立于两旁。龛楣为双龙交缠对首图案。龛左侧为“富平令王承祖”供养像,右侧为“邑师锜双胡”供养像。龛下正中为博山炉和三层供养人立像。第一层为“但官锜众举、侍者锜石珍、侍者锜举”,第二层为“平望田安周、平望锜神裕、但官锜思山、邑正锜平洛、邑正王买兴”,第三层为“邑子锜阳主、邑子锜景略、邑子锜神欢、邑子锜常略。
  碑阴:上部开龛,雕一大尊二胁侍,风格与碑阳略同。龛楣饰双龙,楣上刻菩提树及两只口衔绶带的瑞鸟。龛下刻大象、博山炉及供养人,间刻题名,第一层为“典坐锜道憘、典录锜承祖、邑子锜申起、典录锜欢洛”,第二层为“邑子锜马仁、香火锜神敬”。
  右侧:上部开小龛刻天尊。下部为发愿文:“口口口口口先刧以来,应形化世,静志灵渊,清修万行,乃运口口蜀,明三口口口世之常事,体真福之妙尝,获无为以自安,控玄范以腾观,驰逸像万口人口蒙庆,感缘既周、凝神静乐、真容难迁、像化弥振。然今千载之下,合邑廿人等,觉世非常,舍己名珍,为国为家造石像一区。雕刻成就,与真容并应。安处路冲,高平显昌,讨邑慕养,随时不阙。以是造像功德,上愿皇帝陛下,绍隆万劫,匡扶三宝,千载不隧。下愿台邑亡过师尊父母,长志天阙,讬化紫莲,栖神万法,逮及台邑,三界六趣,咸同斯庆,业成真道。大化神龟三年岁次庚子年四月甲辰朔八日造讫。”
  左侧:上部开龛刻天尊。下部刻供养人“邑子锜黑奴、邑子锜荆周”,最下部刻双狮。
  此碑构图规整,保存完好。碑面上窄下宽呈梯形,形态稳健敦厚。其书体神采飞扬,为魏碑之上品。
  仇臣生造像碑
  仇臣生造像碑为北魏正光五年 (524)刻石,出土时间、地点不详。上部残失。残高 100厘米,宽42厘米,厚 18厘米。
  此碑仅存一面造像。正面上部开龛且主龛仅留下半部。造像组合为三尊,似为一佛二弟子。主尊结跏趺坐,右手上举,作握拳状,持物不明。左手搭于膝前,掌心朝外,袈裟平直下垂全部覆于龛外。左侧弟子残存下半身,脚穿圆头鞋。主尊袈裟两侧刻有双狮,龛侧饰忍冬纹。下部刻发愿文。
  碑右侧上部残存三位供养人姓名:“息仇征口、息仇显贵、息仇阳奴。”
  此碑因刻于北魏正光年问,耀州人俗称其“正光碑”。其铭文完整清晰,布局疏密得当,刀笔劲健奔放,书法秀美,向为国内学者重视与喜爱,堪称北魏书法之典范。《西京金石书画集》有著录。
  毛遐遐造像碑
  毛遐造像碑为佛教的一面造像。西魏大统元年(535)刻石。1930年出土于耀县漆河。高137厘米,宽53厘米,厚33厘米。
  碑阳:上部开龛,内雕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结跏趺坐,着宽袖大袍,衣褶细细密,施无畏与愿印,后有火焰形背光。二菩萨分站左右,观世音菩萨执净水瓶,大势至菩萨拱手于胸前。龛座右侧有“大;行台尚书、北雍州刺史、宜君县开国公毛遐’题记。
  龛下三层
  第一层为邑主、化主、弹官、邑谓、邑正、邑先、典坐、典录、唯那等门人题名。
  第二层为香火、邑子等18人题名。
  第三层为发愿文,内容:“夫至道幽玄,非有非无。慈氏见化,连华信应。是以诸邑子等,仰感圣善,心生觉悟,迭相劝率,减割家珍,敬造石像一区。慈颜端妙,立在通衢。愿使天下太平,皇柞永康,七世所生,旷劫先师,因缘眷属,超度八难。历侍诸佛。龙华三会,愿在先首。大统六年岁在乙卯口月丁丑朔二十日造讫。”
  毛遐是耀州区魏碑中唯一见于《北史 》的人物。《北史》 卷四十九有毛遐及其弟毛鸿宾传。毛遐,北地三原豪右,与其弟在平定萧宝寅叛魏事件中有功,魏帝封遐为兼尚书、二州行台,后迁膘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此碑书体甚佳,多为金石家所喜爱,也因史书记载而闻名于世。
  张僧妙法师碑
  张僧妙法师碑为北周建德三年(574)刻石。1905年出土于耀县文家堡崇庆寺遗址。高205厘米,宽乃厘米,、厚25厘米。
  碑为螭首方座。文24行,行46字,界以方格。碑文记述了张僧妙家族谱系、生平事迹,为研究宇文周与汉族高门右族的关系、佛教在周武帝灭佛前的地位以及北周统治者与佛教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是药王山石刻中极为重要的一通北周碑刻。该碑碑文篇幅恢宏、文采横溢,书法随意疏朗,结体奇崛无常,字里行间充满天真烂漫的稚拙之气,表现出一种率意自然的情趣,向为专家学者所推崇。鲁迅先生曾经收藏该碑拓本。该碑被誉为药王山“魏碑三宝”之一。
  张善愿菩萨造像
  张善愿菩萨造像刻于隋代。原存于耀县石柱乡阿古村,1982年迁至药王山。像高90厘米,圆雕,方形基座,基座高26.5厘米、宽55厘米、厚35厘米。
  菩萨头戴镂空花蔓冠,宝缯垂于双肩。面相丰圆,细眉长眼,直鼻梁,嘴角深凹,颈有三道纹,戴联珠纹项圈,肩上缨珞从胸前垂至膝下。上身半裸,收腰,束羊肠大裙,善跏趺坐于八角束腰须弥座之上,跣足踏莲花。右手已残失,左手置膝上,握披帛。菩萨神态慈祥,身体端正,肌肤丰满,四肢纤细,衣纹写实自然。原施有彩绘,隐约可见朱红色,惜大部分已剥落。
  基座正面为上下两层线刻纹饰,上层中为一多足圆炉,左右为二狮,再左右为二僧人。下层左右各线刻一供养人双手拱莲站立。中有方界格,共21行,行9格。第一行题“都化主张善愿供养佛”9字。第2行与第21行分别刻“都化主”与“都邑主”三字,但无姓名。中格无字。
  此菩萨造像雕刻精细,姿态秀美端庄,表情肃穆,装饰富丽,既具隋代风格,又初显唐韵,为药王山石刻之极品。
  宋徽宗题楮慧龙章云篆诗文碑
  宋徽宗题楮慧龙章云篆诗文碑为北宋宣和元年(1119)刻石。现存于药王山南庵碑廊。圆首方座,高 124厘米,宽72厘、米,厚14厘米。分上下两栏,上栏刻楮慧的龙章云篆诗一首,下栏刻宋徽宗赵佶题文。
  碑文上栏刻“鸾舆彩仗下层霄,绛阙瑶台一见招。三万七千当圣运,坤宁忠孝助唐尧。西台长吏臣楮慧书”
  下栏刻“政和丁酉季冬既望之夕,天神受降于坤宁殿。……忽于几案问,得龙章云篆诗二十八字。……又有西台长吏臣楮慧书押在其后。……是时,邈在通真宫酣寝,中夜而达灵至止……”
  史载,北宋重视道教,自真宗时伪造天书,夸大宣传,道教势力超过佛教。宋徽宗更加尊崇道教,要群臣推戴他为道君皇帝。他信任道士林灵素,视之如神明,一方面赐林灵素以“通真达灵先生”之号,并留在宫中;另一方面开设了道学这一国立道教学校,开创了道士做官的先例。当上清宝篆宫落成后,宋徽宗立即将道士集中于此,于政和七年(1117)让林灵素向两千名道土报告长生大帝君降临事。当晚有两仙人降临该官,于是道录付希烈等人撰《降临记》呈送徽宗。
  此碑所记,就是这件事情。林灵素即楮慧,龙章云篆诗乃《降临记》之翻版,赵佶与林灵素一个以上帝之长男长生大帝君自居,一个被奉为天官仙卿之冠,一唱一和,竭尽相互吹捧之能。
此碑所展示的宋徽宗的书法自成一家,其字结体瘦长,运笔自如,铁画银钩,素有“瘦金书”之称。且碑石保存完好,笔画如新,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有极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陕西金石志补遗》录该碑全文,曰《宣和御书》。
  《耀州华原五台山孙真人词记》碑
  原碑刻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今已不存。金大定九年(1169)重刻。现存于药王山南庵碑廊。方首龟座。高195厘米,宽71厘米,厚17厘米。北宋王谳撰文,杜穆绘图,米孝思跋并书,万俟善深重刻。碑首刻《孙真人新堂图》。额书篆体“耀州华原妙应真人祠记”。碑文30行,行80字,文后又有跋5行,行78字。
  此碑详细记述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色、地形地貌、历史沿革和孙真人词的渊源,转载了《旧唐书·孙思邈传》及神话传说故事,并详述了孙真人祠的修建情况。碑首刻孙思邈画像,跋文记载了重刻碑石的原由。
  此碑文图并茂,篇幅恢宏,达2800余字,书法清秀俊丽,为药王山碑刻之精华,有极高的史料研究及收藏价值。(《金石萃编》录此碑全文,《关中金石记》《陕西金石志》提要,《金石最》录跋。)
  《海上方》碑
  《海上方》碑为明隆庆六年 (1572)刻石。现存于药王山北洞。碑高200厘米,宽88厘米,厚24厘米。圆首方座。双面刻,朱守中识,谢沾书,正楷。每面6层,层各3页,页各12行,行14字,全碑共36页,每页边框自标页码。拓本可装订成册。内容分四部分:《重刻海上方序》、《孙真人枕上记》、  《孙真人养生铭》、《孙真人海上方》。
  据该碑重刻《海上方序》载:“《孙真人海上方》,洞有旧石刻(指嘉靖十九年温秀残本……现存药王山……旧有木刻……”说明重刻《海上方》以前已另有木刻版《海上方》流传。
  《孙真人海上方》一卷,托名唐孙思邈撰。该书因版本不同,又有《海上仙方》《海上良方》《孙真人海上仙方》《龙宫秘藏海上方》等多种名称,一般或为《海上方》。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海上方》。该书是现存最早的完好版本,为药王山现存隆庆六年《海上方》碑拓本。该碑共刻七言方歌 121首(含 125方),附有《孙真人枕上记》和《孙真人养生铭》五言诗两首。由于该碑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加之被编成歌诀又便于记忆,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数百年来抄录拓印者不计其数,雕版刊印者多达20次以上。其流传于世,影响相当深远,以至产生了“小单方能治大病,海上方启示名医”的谚语。
  除碑刻外,药王山的摩崖造像也非常有名。摩崖造像位于北山东部半山腰,全长21米,高5米,自隋至明,历代雕凿,历时一千多年,形成东、中、西三区,23个佛龛,大小造像45尊,并附题记12处,碑石2通。该摩崖造像时代风格鲜明,保存完好,为国之瑰宝。其中中区2尊唐开元十一年(723)的等身观音造像,是盛唐时期的绝妙佳作。观音身高1.6米,手持净瓶,头束高髻,饰有宝珠,面相圆润,柳眉细眼,樱桃小口,颈戴项圈,半裸上身,披帛绕肩下垂,腰微扭,躯体线条匀称呈 S” 形,着长裙,跣足踏在单层仰莲圆座之上。造像造型优美,给人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呼之欲出的感觉。她们那似有似无的永恒的微笑,既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又有不可亵渎之威严。


编辑:秦人
铜川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药王山着力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养生 龙山公园 铜川牡丹园
玉华宫景区 药王山景区 炉火千年不熄的陶瓷古镇----
红色照金 云梦山 太安森林公园
耀州文庙 铜川大唐养生园 福地湖
铜川旅游景区 观世音的坐化地--香山 瓷苑奇葩 华夏瑰宝--耀州窑博
铜川市美食 更多
铜川驴蹄子面[图]
陈炉古镇 耀州窑博物馆
宜君美食——西红柿 袁记肉夹馍
陕北横山铁锅炖羊肉 小丘犁面
海鸡 泡椒锅盔
菜疙瘩 搅团
铜川市特产 更多
铜川市地方特产:大刀面
铜川市地方特产:窝窝面
铜川特产介绍 铜川山楂
铜川中药材 耀州瓷
耀州雪花糖 铜川辣椒
宜君核桃 新区大樱桃
铜川市地方特产:宜 铜川市地方特产:耀
推荐信息  
·民间说唱:说孝堂
·镇安花鼓
·陕西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
·陕西民间舞蹈名称及其流传地区
·陕西艺术作品目录
·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血故事[图]
·陕北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
·洛川毛麻绣
·洛川剪纸
·洛川文狮子(图)
·洛川蹩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走(竹)马戏
·阎良核雕技艺
最新更新  
·瓷花奇葩华夏瑰宝
·柳公权与玄秘塔碑
·关中一绝 面塑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产物
·铜川瑰宝彰显中华5000年民族智慧结晶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间艺术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yish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