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民间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它以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铜川面塑起源尚未清楚,至今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前铜川面塑是主要用于孩子过满月、或祝寿等之类,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1、颜色丰富;2、体积教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崔百来,1966年生于耀州崔下村。铜川市民间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铜川市民间艺术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会员,耀州艺术名人,享受耀州区政府津贴。
自幼受其母亲熏陶,酷爱绘画,面塑,剪纸。曾做过多年工艺灯笼,其造型生动大气,深受群众喜爱。后又专攻面塑工艺。曾多次到何阳,三原,富平等地相互学习,切磋。2002年曾到陕西烹饪学院为学院传授面塑技艺。二十年来先后创作了吉庆有余,龙凤呈祥,百鸟朝凤,三娘教子,西天取经,福星高照,十二生肖,五女拜寿等优秀作品。其作品主题明确,内涵丰富,造型逼真,色彩艳丽。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将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其雕塑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他新创作的作品《吉庆有余》是为参加第三届陕西省民间艺术大赛而作。吉庆有余:一只雄鸡仰头高鸣,寓意吉祥,鸡背部一只螃蟹,寓意团结友爱,左右两边两条鲤鱼,寓意年年有余。雄鸡前胸塑着有五毒,蝎子,壁虎,蜈蚣,蟾蜍,蛇。五毒寓意,祈福纳祥。下面一只虎头:镇宅辟邪。两侧塑有瓜果,寓意五谷丰登。两个孩童站立鱼背,同打一条横幅,上写金字:庆贺第三届农民艺术节隆重召开。完美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风格。
耀州区隶属铜川,位于西安北部,早在西汉二年这里就开始设县,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大书法家柳公权就诞生在这里,耀州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璀璨,精湛的手工技艺百花齐放,而面塑便是其一。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或大众的面粉为主料,以大众面粉为原料的多用于喜庆或者祭祀一类,个头较大,并在上面着意绘画或者装饰形成不同图案的蒸馍艺术;以糯米面为主要原料的,将原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如传统的12生肖、工艺人物,所有面塑都根据手中所需的材料,采用捏、搓、揉,然后用小刀灵巧的点、切、刻、划,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