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留锣鼓”发端于明、成熟于清,是流传于今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义井村的民间鼓乐,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
南留村位于原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南十五公里处,自古以来就是东渡黄河西进关中的交通要衢。这里南依滔滔渭水,北连关中平原,东望中条,西通长安,远眺华山。这里有闻名遐迩的岱祠岑楼和丰图义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傍水而居的南留人在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衣足食的农耕文明的同时,在长期的祭祀庆典活动中逐步创立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完整鼓谱套路的锣鼓文化,几百年来盛行于当地而不衰。
“南留锣鼓”的鼓谱曾勒碑镶于庙堂之上,使它得以完整传承。每套鼓谱自成篇章,有独立而明确的主题,风格多样,打法丰富。其遒劲如犍牛之耕耘,迅驰似夺食于龙口,悠然若采摘于枝蔓,缠绵则如泣如诉,而奔放更是丰收后的狂欢。
《南留锣鼓鼓谱》
第一部分 丰收篇
本篇以岁时更替、春种秋收为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心理祈求,是“南留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套 丰收锣鼓(原名热闹鼓)
第二套 喜鹊报春(原名喜鹊鼓)
第三套 秦牛耕田(原名牛头鼓)
第四套 五谷丰登(原名摘豆角)
第五套 实现四化(原名进四关)
第六套 继续奋斗(原名老太谑)
第七套 马到成功(原名走马鼓)
第二部分 祭祀篇
南留村祭祀锣鼓原是在每年正月初一清晨,在关帝庙前祭祀祖先,祈求神灵护佑而逐渐形成的,包括祈神、悼亡、送葬三套。
第八套 庆祝胜利(原名长青鼓)
第九套 永寄哀思(原名南瓜蔓)
第十套 三跳龙门(原名三闯辕门)
惜因修造三门峡水库,南留人西迁北移,流离失所,碑谱佚失,“南留锣鼓”几近失传。1982年在搜集整理民间音乐时,大荔县文化馆对其进行了挖掘整理,在义井村遗民后裔和散居各地民间老艺人的大力支持下,“南留锣鼓”得以重现异彩。
近年来,热爱“南留锣鼓”的艺人们又在前些年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南留锣鼓”重新加工改造,赋予了“南留锣鼓”以新的时代特征。“南留锣鼓”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在重大庆典活动中成功演出。
1990年在大荔县锣鼓大赛上一举夺得一等奖,同年4月在大荔县首届文化艺术节上,又喜获第一名,鼓手井结石老艺人获得打鼓一等奖。 1991年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一绝》摄制组为其拍摄了专题片;1992年应邀赴渭南市为市直机关春季运动会献演,同年4月在中法矿泉水基地开工典礼上应邀演出,获得国际友人的赞扬。2006年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对其进行了专门采访;2008年春节,陕西省民间民俗摄影家协会采风团又对其进了深入地挖掘报道。2010年元宵节,南留锣鼓参加渭南市鼓王争霸赛获得“优秀鼓队”荣誉称号。
“南留锣鼓”的艺术形象,无不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不寄托着劳动人民对年丰岁稔的强烈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整理后的“南留锣鼓”,又增添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新变化,体现了改革开放中一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南留锣鼓”以其独特的鼓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传播,成为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南留锣鼓”必将进一步发扬广大,“南留锣鼓”这枝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必将自立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之林!
“南留锣鼓”现在已成为陕西东府民间文化的一枝独秀的葩,名享三秦。
后 继 有 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