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荣过去是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副编审,现在是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和榆林剪纸学会的副会长。从我认识他起,就知道他喜欢美术,讷于言而敏于行,工作之余几乎没有任何爱好,全身心投入到剪纸艺术的临摹、研究和创作上。数十年来,世荣坚守在陕北文化研究这方热土上,刀耕不辍,与时俱进,不断出新,创作出一批高品位的经典作品,经常见诸报纸杂志,被国内多加场馆收藏,荣获了二十多项大奖,使陕北剪纸走出了家乡,走向了世界。 陕北人一直把剪纸叫做窗花,每逢春节,不论谁家,都要把房屋窑洞打扫干净,给窗子糊上洁白的麻纸,贴上新剪的窗花。寒冷的冬天里,黄土高原一片荒凉,唯有家家窗户上盛开的窗花,红红火火,非常喜庆。窗花在陕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大都出自妇女之手,她们的创作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陕北民谣说:“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就是指不打底稿,拿起刀来就能剪)。”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婆婆和俊秀的小媳妇,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红纸上镂刻出形形色色的图案,装点着自己的生活和梦想。直到抗战时期,一些奔赴延安的美术家们在民间采风,发现当地百姓家窗格上粘贴着各种各样的剪纸,十分精美,才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开始关注和研究。 剪纸是一种古老而又普及的民间文化形态,全国各地均有流传,起源于何时何地,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有人认为起源于民间工匠对金属箔的镂刻和对树叶的剪裁,也有人认为其起源于古代农家妇女制作“官衣”时绣件花样的造型,还有人认为起源于祈福驱祸的民间巫术。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五幅剪纸作品,墓葬纪年为南北朝时代。 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而陕西剪纸艺术又首推陕北剪纸。陕北剪纸淳朴、粗犷、简练、明朗,有秦、汉之风,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工巧,土中具美感,我想这大概因于陕北的历史和土地吧。陕北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个文化高潮:第一个是以仰韶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高潮;第二个是以东汉画像石为代表的汉文化高潮;第三个是以北宋石窟艺术为代表的宋代文化高潮。陕北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最早接受西来文化的地方,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有西域龟兹国数十万人内附,在榆林设县安置。千百年来,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杂居,各种文化包融借鉴,积累和保存了不同形态的生活民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戏曲绘画等文化遗产。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天灾人祸,陕北的交通闭塞,外界文化较难传入,而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无形中用剪纸承袭了下来。陕北的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的风格,又有游牧文化之风,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极其丰富。而三边一带的剪纸风格独异,又受江南文化影响,小巧玲珑、纤细入微,小中见大、刻画精到。 陈世荣早年曾在定边插队,之后又在延大求学,丰富的农村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的剪纸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他的作品深受三边剪纸风格影响,工于写实,精镂细刻,尤其是表现人物方面,寥寥数刀,形神毕现。他善剪大幅人物长卷,选择自己熟悉的古代文化题材和党史题材,先后创作的《吕布与貂蝉》《贵妃夜宴图》《华夏升平图》《功在千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等大型剪纸,得到了美术界、收藏界的高度赞扬,被授予“新中国人民美术家”“2010感动中国艺术人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称号。《榜样中国》一书对他的评语是:作品蕴意深厚,整体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特色,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灵动的创造性思维贯彻始终,独具丰富内涵的自家风格,体现出较强的功力和不拘成法运用自如的能力,达到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水平。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