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寺洼石窟
新修的石佛殿
在横山县白界乡陈家沟村北300米处,被当地人称为“石寺洼”。关于此名的由来,正是由于此处的一座石窟。该石窟位于一座山坡的山腰之上,石窟座西朝东,榆溪河在窟东800米处缓缓南流而去。
石寺洼石窟文保员赵协彪告诉记者,1993年前后当地村民曾在石窟附近用炸药采石,曾一度将石窟掩埋。此后赵协彪将此事上报给横山县文化局,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下达文件要求坚决保护。随后赵协彪和村民贾长岐等人将埋压石窟的乱石清理,才将石窟妥善地保护了下来。
石寺洼原应建有寺庙一座,现已荡然无存。因无碑刻、史志佐证,榆林市文管所曾来到陈家沟,考证石寺洼石窟佛造像的雕凿年代。他们根据石窟的凿造方式、造像组合、服饰比较、刻技等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为北魏晚期,属于榆林市最早营造的石窟之一,并认为此处石窟对寻找榆林长城沿线北朝故迹提供了重要线索。
记者在石寺洼石窟中看到,该窟呈方形,平顶微拱,进深1.47米,宽1.48米,高1.68米。窟内三壁环坛,坛高约0.15~0.2米,坛上方三壁各凿一拱形大龛(俗称三壁三龛),龛高1.1~1.28米。龛内凿刻一佛二菩萨,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着交领右衽衣或通肩衣,结跏跃坐于仰莲须弥座或呈舒相坐式,衣裙遮蔽台座。菩萨袒胸露臂,胸饰璎珞,璎带绕身,下着羊肠大裙,裙脚外展,跌足全力于高低仰莲座上,多呈双手合十或两手交拢于胸前。窟外对刻二力士,头戴毡帽或束髻,身披战裙,大眼圆睁,两耳垂肩,相对应的一手叉腰,另一拳高举,左力士踩牛,右力士踩象,神态威严凶猛。刻技以直平刀法为主,圆刀较少,刻线多呈阶梯形,线条较为密集。佛和菩萨座多为高低仰莲须弥座,造像头大身短。
近年来,村民在石窟的外侧新修了一座石佛殿,使得石窟现在的保护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文/图记者满孝永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