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洞 榆林石窟艺术瑰宝
战争铸就石窟瑰宝
万佛洞内景
曲径通幽
穿过万佛洞山门,走在陡峭的登云路上,记者一直不能掩饰心中的寻奇之心。站在山腰上的广场上,记者抬头仰望各个洞窟,顿时被震撼了。
72岁的看庙老人常本宪,家住万佛洞北侧的王沙沟村。他向记者介绍了关于万佛洞来由的传说:北宋时期,宋朝和西夏军队连年征战,万佛洞所在的无定河川就是当时两国争夺的要地。当时的无定河两岸,可谓是尸横遍野,民不聊生,为了躲避战乱,人们想方设法寻找藏身之地。而万佛洞所在的山体地势险要,峭壁入云,山上还有些天然的洞穴,于是人们便开始劈石凿洞,拓宽石窟。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庇护的人们又在这里供奉神灵,以期得到神灵的长期庇佑。久而久之,山上的寺庙渐成气候,并得名“万福洞”。
而据资料记载,万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宣和至靖康年间(1119~1127年),此后又经历了元明两朝的多次扩建。现在的万佛洞,存有石窟22处。这些石窟深阔不一,或独入绝崖,或勾连贯通。
在近期启动的榆林石窟调查研究活动中,榆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将米脂万佛洞定为本次活动的发起点。谈到原因,榆林市文管所所长乔建军告诉记者:“米脂万佛洞是榆林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石窟,它堪称是榆林石窟艺术的瑰宝。”
万佛洞的万佛传奇
万佛洞的主殿伽蓝护佛殿距地面高30米,进深11.7米,宽10.24米,高4.62米。洞窟周围石壁和两方石柱之上雕刻有佛像近万,穹顶的石壁上则浮雕有彩绘的神龙、狮子、麒麟、天马等瑞兽及牡丹、灵芝、菊花等瑞草,周围还有云纹图案装饰。
据考证,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的近百年时间里,绥德卫、榆林卫及当地的一些官员、富商、地主出资,开始在万佛洞的伽蓝护佛殿(大雄宝殿)雕刻佛像。这些佛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故“万福洞”之名也就改成了“万佛洞”,并逐渐发展成为陕北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这段历史,从万佛洞中的大小供养人功德碑便可以看出:供养人向寺院布施钱粮,然后寺院在洞窟中划出一块区域供艺人雕凿佛像,并勒石颂其功德。如一块功德碑上记载“绥德卫前所舍人朱国用室人氏男朱进孝……造佛五十三尊”。这些供养人造佛的数量不一,最少的仅造佛五尊。
万佛洞原有主佛如来造像一尊,主佛上方有八卦莲花造顶。该顶整体呈圆形,中间有莲花顶,莲花上还雕有立佛造像。造顶周围雕刻有八卦纹,八卦纹外为彩绘八种瑞草,整个造顶周围也雕有佛像。主佛后方1.2米高的石台上另立有三身佛。常本宪向记者介绍说,万佛洞洞窟中的佛像,曾经历过多次战争的洗礼,加之“文革”时期的破坏,整体受损严重。“现在的主佛和三身佛只剩下了底座,几千座天佛也因为水蚀、反碱、风沙作用和人为破坏,整体保存现状不甚理想。”正在进行佛造像调查登记的杜勇告诉记者。
“坐化娘娘”的美丽传说
万佛洞可谓是榆林“三教合流”的最好缩影,在其22座洞窟中,供奉着如来佛、弥勒佛、观音菩萨,也有玉皇大帝、九天圣母,还有儒家的孔子。而在万佛洞窟群南端的一个独立洞窟中,供奉的“坐化娘娘”却在当地声名远播,这源自当地的一个美丽传说:
相传在明万历年间,蒙古牧羊孙桂英、孙秀英姐妹因暴风雪将羊群吹散,二人追赶羊群来到米脂。此时,她们巧遇一位仙人,将原由诉说一番后,长者萌发恻隐之心,随即面授机宜,教会她们举步如云之术,继续寻找羊群。
后来,姐妹两人在米脂杜家石沟的一个小村旁找到的羊群,便在此休息,羊群也在此卧了一会儿。后来小村建起寺庙,并因此得名卧羊寺。
后来孙桂英来到了万佛洞,正遇庙宇扩建修缮,就一面诵经参佛,虔诚修炼,一面使火工之役,为工匠做饭。她做的饭菜令工匠赞不绝口,可也有人觉得奇怪,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做得几十号人的伙食?
八月十五这天,两个工人提出中午吃饺子,孙桂英嘴里说着“正好犒劳一下大伙儿”,却一点也不忙着急。眼见快到中午,两个工人按耐不住偷偷来到灶房外,捅开窗纸向里观望。这一看不打紧,两人差点惊叫出来。原来他们看到孙氏正蹲在大锅沿上,便在锅里的全是饺子。
可能是泄漏了天机,此时孙桂英必须马上升天,便坐化在了寺院的南端。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的遗体塑成神像,供奉香火。榆林著名书法家叶兰于清同治年间在此题写“神应”二字,至今还保存在坐化娘娘庙北侧的石洞中。
文/图记者满孝永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