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榆林古代石窟雕塑
解读镌满历史的艺术画卷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榆林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3383处,其中石窟雕塑230处。在此基础上,榆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延安、铜川等地,共同发起了以陕北石窟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5月8日,为期4年的榆林市石窟调查研究活动在米脂县万佛洞正式启动。
下面,就请您跟随记者的脚步,去探寻榆林的古代石窟,解读那一幅幅镌刻着陕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艺术画卷。
三教合流造就石窟艺术
榆林市民族宗教局调研员康治祥告诉记者:“‘三教合流’是我国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一个大趋势,榆林也不例外。以白云山为例,至今仍然保持着道、释、儒三教融通的特色,同时还吸收了民间传统信仰中的各种行业神和地域神。这就可以从传统习俗和信仰需求出发,在建筑、信仰和活动各方面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多重满足。”
历史上,儒、释、道思想都曾在榆林地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榆林地区志》记载,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年~356年),佳县朱官寨乡金山之上就修建有寺庙(今金山寺的前身),这是榆林境内已知最早的佛教寺院。宋代是榆林地区佛教的第一个兴盛时期。有宋一代,吴堡县郭家沟镇建有太平寺,神木县石佛口建有法华寺,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佳县城南的云岩寺开始凿建。明清时期,榆林地区的佛教已是极度兴盛。
道教在榆林地区的传播同样历史悠久,绥德天宁寺、米脂灵应殿都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元明两朝,道教在榆林地区更为兴盛,白云山道教的兴起在陕北地区引起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很多人甚至将其奉为“儒教”。从唐代设立的绥德州儒学发端,宋代葭州(今佳县)、青涧(今清涧)相继设立,米脂、吴堡儒学则建于元朝。文教的兴盛自然也就推动了对“儒家三圣”的信仰。时至今日,榆林市境内还保存着府谷、米脂两处文庙,这都是榆林地区儒教兴盛的有力证明。
在榆林石窟调查研究的工作现场——米脂县万佛洞,西北大学教授,隋唐考古、佛教考古专家冉万里告诉记者:“正是在佛教信仰的推动下,加之明代出现的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这才使得石窟艺术遍地开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异彩纷呈的榆林石窟
记者在榆林各区县采访期间,曾走访过多处石窟。虽然经过了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的破坏,但这些石窟却仍然向世人展现着陕北的历史和人文。
佳县云岩寺石窟位于佳县城南1公里处的青沙岭下,现保存有石窟8孔、石刻造像48尊。该寺的塑像多循石窟之形加工,塑像与石窟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其主窟大雄宝殿为重檐双层结构。上层洞窟坍塌,下层分为内外两室。从窟内题记和窟外碑记可以看出,该寺始建于宋代。
神木县千佛洞和万佛洞均位于秃尾河畔的高家堡东山上,两洞相去不足百米,均为断岩凿成。走进洞中,可见上方八角攒花穹顶残留有少量的壁画。洞窟深处残留着11座莲花宝座,四周墙壁上雕刻着数千尊大小佛像。用于支撑石窟结构的两根八棱石柱上,同样雕满了佛像,造像层叠,上雕莲花为顶,令人称奇。
横山县塔湾镇芦河东畔原建有一座红门寺,建于元泰定年间。红门寺凿有石窟6孔,其中西侧北端的洞窟规模最大,应为古红门寺主窟,进深约5米,可惜旧时的造像已荡然无存,顶部山体多有垮塌。南侧的4孔石窟还多留有造像,虽经历过破坏,但仍可看出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尤其是最东侧的一孔石窟,天然岩体上雕刻的10位罗汉围坐在一尊卧佛之前,惟妙惟肖。
府谷县千佛洞位于府州故城南门外控远门内东石崖上,修筑时代不详,有资料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李逢春等重修。千佛洞凿有洞窑5孔,3孔供诸佛,这些佛像有的高约尺许,有的高约五六寸,石窟上方为摩崖石刻。
除此之外,榆林地区较为知名的石窟还有盘米脂万佛洞、波罗堡石窟、虎头峁石窟、开光城石窟、石岔万佛洞、永兴寺石窟等。
石窟镌刻榆林历史文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次活动是陕西省对省内石窟资源展开的第一次全面调查。榆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乔建军告诉记者,榆林石窟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记者认为,这应该是由于河流沿岸更适宜农耕,当地居民衣食无忧,才使得人们有条件营建石窟;加之河流的切割,使得大量山岩外露,又为石窟的修建创造了更加便利的客观条件。
“佛教修建石窟的传统源自印度,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我国后,影响日甚一日。很多佛教僧侣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作修行之用。因此,我国佛教徒就仿照印度石窟建造。纵观全国各地的石窟建造,最初都有佛教的印记。此外,由于信仰佛教的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榆林也不例外。”冉万里说道。
当记者问到榆林石窟与关中乃至外省石窟有哪些特色时,冉万里告诉记者:“榆林石窟的数量虽然达到了230处,但除米脂县万佛洞、神木县高家堡万佛洞外,绝大多数均为小型石窟,很多石窟甚至制造有一个洞窟。石窟内的造像也多呈现模式化,且刀工、技艺较敦煌、云冈等石窟群差距较大,这是财力和艺人工艺水平等客观因素决定的。但从这些淳朴的雕刻中,我们仍然可以解读出历史时期陕北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精神生活和地方文化,对于陕北地方史、民俗演变、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说罢,冉万里指着万佛洞主窟南侧墙壁上的一副造像说:“这一幅图的内容并不是佛教题材,从人物的穿着、坐姿和手中的法器来看,它反映的应该是道教的内容,这应该就是榆林地区宗教信仰中‘三教合流’的有力证明。”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