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
神手石雕大师汪建勃
冰冷的石头一经他的手抚摸,变得温馨了;顽固的石块在他的刀下,驯服听话了;失言哑语的石料注入他的爱和心血,就有了喜怒哀乐,就会“说话”了。他爱天下的石头,天下的石头也爱上了他。他的情和爱、坎坷与成功都写在石头上了,写成了一本人见人爱的创业史。他就是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手工技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汪建勃。
汪建勃的作品记者任建民摄
汪建勃参与雕刻的石牌坊。记者任建民摄
天生一位“童石痴”
绥德多出好石匠。好石匠大都出在小河沟。薛家河镇谢家峁是小河沟流域偏僻的山村,1949年4月26日,汪建勃生在谢家峁村,虽然父亲汪荣栋是方圆四十里地有名的好石匠,但生活却过得紧紧巴巴。汪建勃的父亲认为当石匠太苦、太累,儿子念书吃碗公饭才是个正理。汪建勃却天生就与石头、胶泥(红色的粘土)有着深厚的感情。
刚上小学,汪建勃的兜里就装着3寸小石板、铅笔、纸、粉笔,他在石头上画鸟、狗、牛、孙悟空,画勾连万字、双喜字,他在软石上刻字,用胶泥捏刀、枪、和尚……抢父亲的锤子、铁錾,他自学修“石窑”,站上去都压不塌。于是他脸上、身上、手上常常沾满了泥。
一次放学时,老师把汪建勃拉上台,命令他高举双手,两只泥手举着两块小石板,“哗”——百十名学生笑得山摇地动。女同学笑出了眼泪,笑弯了腰,直揉肚子,连批评他的老师都笑得说不成话。他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后,下了“军事”命令:不准他画画、不准和泥、不准玩石雕、不准……
13岁时,汪建勃的父亲病逝了,他辍学了。汪建勃跑到石畔学开石山,匠人都讨厌他。趁别人吃饭喝水的空,他凿出了第一个楔窝,不深不浅、不紧不松,石匠们惊奇了,“门里出身,自会三分,这小子大了又能像他爹一样能干。”
19岁时,汪建勃成了好石匠。有人说父子传承,可是父亲死得太早,他没有学到父亲的手艺。后来他成了石雕大师,有人说他是石雕名匠郭汉洲的门徒,这仍然是个误传。他无师、无宗、无派,完全靠自学成才。
恋上“花草”雕刻
上世纪80年代,亲人为逝者立碑蔚然成风。一次,汪建勃到佳县,见路旁墓地竖立5座石碑,其中一座碑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跑过去,看了、比了、画了半天,可惜没带笔和尺子,遗憾地坐上汽车走了。
一回到家,汪建勃急忙骑上自行车、带上纸和尺子,重新返回佳县去取了那石碑的尺寸,摹了“花草”。往返二百多里,村里人说他疯了,石痴取得了真经喜疯了。
为了刻好石碑,汪建勃参观了名匠马岚丰的石碑遗作,量尺寸、画样式,细心学习揣摩其艺术风格、民俗内涵。他雕刻的每一座碑,不仅刀工无人可比,更重要的是民俗文化传承上有了突出的贡献。他雕刻的双蛟龙碑、圆头碑、一脊两兽、五脊六兽、九脊十兽碑,有继承有创新。他刻的蛟龙卷尾兽活灵活现,多少高手看了后拍手叫绝。他在石碑上刻古代24孝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儒家文化。他因人而异,刻指日高升、麒麟送子、望子成龙、孟母教子、状元拜塔、封侯挂印、郭子仪庆寿、半耕半读、丰衣足食、鹿鹤同春、五福捧寿、刺虎斗兽、松竹梅岁寒三友、兰莲菊梅四季君子……得到无数人的称赞。书法家写的碑文,经他刻的字不仅保持了原作风范,甚至有二次创造。名州镇二郎庙一座大石碑碑文吸引了无数游客,书法家赵维新夸奖汪建勃字刻得好,汪建勃却说是赵维新字写得潇洒、漂亮,游客们说那叫双绝。从此,汪建勃成了有名气的刻碑的“花草”匠人。
深得“龙”的真传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到了汪建勃的笔下、锤下、刀下都是活的,黄土地出龙,龙文化有5000年的根基。他说:“龙的后人首先要刻好龙,那是万物首灵。”雕龙成了汪建勃的又一绝活。
“凶龙怒虎笑狮狮,雕龙、虎、狮立不起势,刀工再细、样子再像也出不了威风。那龙、虎、狮也成不了灵物。”汪建勃为了雕刻龙,寻根溯源,他在本子上画满了从原始社会到汉唐宋元明清的龙,现代的龙。
汪建勃跑到北京、西安、五台山临摹了各种各样的龙。他懂得画龙、泥塑龙、石雕龙,先要在理论上吃透一龙三停、一波三折,还应掌握常规的、变异的、夸张的、特写的龙。
汪建勃有自己的艺术理念:“龙是灵物,动得最厉害,哪怕是静龙也是静中有动。如果你要雕龙,龙必须腾起来、舞起来、飞起来。一个石雕匠只追求形似,不追求神似,老祖宗的绝活你没学到手,你也给后人传承不下精华的东西。比如说龙腾虎跃,怎样的龙才算腾龙呢?不仅是龙首、龙眼、龙须要动,龙身要动,龙爪更要动、更要舞。左右龙爪分开的距离、角度要大。而且龙爪要精细到阴阳分明、筋骨暴突,给人一种大气、灵气。那龙的灵爪一舞就舞出一种势、舞出一股势不可挡的‘龙卷风’,舞得山川河海变了颜色……”
经过汪建勃这么讲述,笔者茅塞顿开:只有细节、只有逼真的细节才会出大师。笔者细看汪建勃和其他石匠雕的龙爪,果真大不一样。
汪建勃雕过龙生九子(蒲牢、嘲风、椒图……)雕过龟身龙、文龙、吻兽……雕过正龙、升龙、降龙、盘龙、卧龙、腾龙、走龙、飞龙、跃龙。他雕过二龙戏珠、龙腾虎跃、龙凤呈祥、五龙捧圣、龙腾致雨、蛟龙出海……他脑子里装满了古今的龙,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一遍又一遍画龙、泥塑龙,泥塑龙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园雕,烂熟于心,才动刀雕石龙。他雕的龙绝不像福建、西安、北京之龙,也绝不像本地先辈们雕刻的龙,而是汪记汪派之龙。
为雕“神龙”而痴狂
“你雕刻了多少龙?”汪建勃说不上来。“你满意的龙有多少?”他还是说不清。可是神龙大道五龙柱,他今生今世也忘不了。神龙大道上筹雕镇河五龙,象征金木水火的4根龙柱高5.8米,直径80公分。五龙之首的土龙,柱高6.8米,直径90公分。要求立意要高、题材要新、工艺要精,要雕刻出绝古空前的5条巨龙。汪建勃从西安到北京,跑了多少地方,半生雕刻了多少龙,不仅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有如此巨大的龙柱,如今要在他手里完成天下精典巨作。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如此巨大的难题不可推辞地搁在他肩上了,设计、绘图难度,远远超出清末名匠马岚丰的传世之作《五龙璧》。
木龙应有树木花草,雕什么树、花、草最为适中?火龙应有火焰纹……白天、夜晚,五龙柱在汪建勃的脑海里装不下。汪建勃患脑神经衰弱、脑神经过敏、脑神经错乱、脑神经……医生告诫他:患脑神经分裂症,就是石疯子、石狂人、“石老虎”、“石狮子”。疯也罢、傻也罢,图一定要画出来。四五月天,那双裂开的手在不停地画图、捏模型,一个模型被人无意踢翻,他急得一天没吃饭。他的爱徒倒酒、递烟、赔礼、祷告,“甭急,你急疯了,这活谁敢揽?谁敢辞?谁能刻出天下第一龙?”
巨龙的蓝图出来了……汪建勃和儿子、爱徒、几个县的名匠,奋斗了半年多,五龙柱立起来了。竣工那天,人山人海,领导、记者、画家、摄影家、作家、专家,几个县的名匠贺喜来了,石雕大师蔡维富贺喜来了:“老弟,古今天下的龙叫你雕刻成功了。”汪建勃却调侃地说:“我喜得是自己没成石疯子。”“可你成了石将军、石元帅。”一位专家打趣地说,同时握住了那双干裂的手。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