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绥德采访炕头石狮期间, 从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口中听到了一个名字——折晓军。这个有着 “陕北狮子王” 称号的普通美术教师, 家中竟保存着近千件炕头石狮。8月28日, 记者来到折晓军的家中, 真正领略到了陕北炕头石狮和这位 “狮子王” 的风采。
折晓军, 1969 年出生, 祖籍榆林市横山县。199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 此后一直任教于榆林师范学校, 从事美术教学和研究工作, 并致力于陕北民间美术研究。
折晓军现收藏有陕北炕头石狮 900余件, 多次应邀参加陕西省及榆林市民俗文化藏品展览, 在炕头石狮的收藏和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当记者走进折晓军的家中,顿时被满屋子的石狮子深深地触动了。一千多件石狮子被整齐地摆放在两个巨大的柜子里, 风格各异, 蔚为壮观。“我这里不光有陕北炕头石狮, 还有财神石狮、 灯树狮子以及一些小型的镇宅狮子。” 说到这里, 折晓军的脸上露出了些许小小的自豪。
说石狮 镇魔驱邪庇护神
说起炕头石狮, 折晓军仿佛有诉说不尽的衷肠。“炕头石狮就是陕北地区用来拴 ‘贵器器娃娃’的一种镇邪驱魔的工具。所谓的‘贵器器娃娃’ 就是指几代单传的男孩或者是出身富贵的孩子。以前陕北地区交通落后, 信息闭塞导致文化相对落后, 更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 所以当地人便把佑护小孩平安成长的责任交给了炕头石狮。”
折晓军继续说道:“陕北还有一种 ‘过关’ 的说法, 就是说小孩子自打生下来魂魄是不全的, 容易被所谓的鬼、 魔把命勾走。因此每到生日的时候, 家长就会到庙里烧纸上香, 祈求孩子平平安安。孩子长到12岁, 才能算是真正成人了。在此之前炕头石狮就充当了小孩子的保护者, 民间称为 ‘拴住娃娃的魂’, 帮助他们走过重重磨难, 顺利长大成人。这也是炕头石狮为何会在陕北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 炕头石狮被列入到 “四旧”、 迷信的行列, 大量石狮被砸烂、 销毁。而随着陕北地区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 炕头石狮最根本的庇护使命也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大量的炕头石狮也就丢掉了 “饭碗”。它们纷纷走下了炕头, 成为了家里的摆设。而近年来农村人大量进城务工,炕头石狮就和留守农村的老人们一起, 成为了历史滚滚车轮最后的守望者。
说制作 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以前的陕北, 孩子还没出生或者是刚刚满月的时候, 父母就会递上上好的洋烟, 招待着茶饭点心,请来本村或附近的石匠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头炕头石狮。
折晓军告诉记者, 石狮的雕刻要选择上好的石头。有人说寺庙山下的石头好, 有人说河里冲出的石头最好, 有人说从外地带过来的石头最好, 有人说请平士 (阴阳先生) 挑选的石头最好……好石头的来源众说不一, 但石头一定是最好的, 带着 “神气”“灵性”, 才能最好地保护小孩子的成长。
石狮雕刻的时候, 要选择月明星全的良辰吉日, 父母和工匠会在子时 (晚上11点到次日1时)来到河边, 郑重地刻下第一錾。然后便将狮子带回家, 在之后的一百天里, 完成石狮的雕刻。折晓军说, 之所以要选择良辰吉日在河边刻下第一錾, 要刻满一百天, 按民间的说法是这样可以让石狮子吸收天地之灵气、 日月之精华, 才能更有灵性, 真正发挥驱邪保平安的作用。
“这里面确实包含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 但反映的却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畏惧感, 是父母对于儿女健康成长、 顺利成人的一种无名期许, 这也正应了那句俗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折晓军的大量炕头石狮藏品中, 记者看到的不光是狮子的形象, 甚至还有很多神似小猴子、小狗甚至胡人的模样。“不讲究做工, 不求形象逼真, 很多制作者并不是专业的石匠, 有些甚至是孩子的父母、 家人亲手制作的。” 折晓军说道,“这些作品看似笨重、粗糙甚至失真, 但它们大巧若拙,称得上是原汁原味的陕北民俗文化。在那些匠人或者父母的眼里, 这样的炕头石狮就是最美的,它一定能更好地护佑着孩子健康成长。”
说收藏 历尽艰辛终有成
1986年, 陕北炕头石狮曾赴京展览。但伴随着名气的提升,炕头石狮也开始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贩子盯上, 有的石狮甚至流出国外。折晓军告诉记者:“作为陕北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量炕头石狮的流失, 可以说是陕北文化的巨大损失。”
1998年, 折晓军也开始了对炕头石狮的收藏。说起收藏的初衷, 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陕北人, 我就是在炕头石狮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而作为一名专业学习过美术的民间艺术爱好者, 我也知道炕头石狮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当时折晓军看到很多炕头石狮作为 “添头” 被文物贩子带走, 他感到痛心不已。他知道这些石狮一旦被带走, 恐怕再也回不到陕北, 回不到这片孕育它们成长的土地上, 回不到那些祖祖辈辈被它们庇护的陕北人手中。他开始从来自各地的文物贩子手中回收炕头石狮。从最初的大几十元, 到后来的几百元, 现在他的手中终于有了记者看到的近千件炕头石狮。
现在的炕头石狮, 一头已经涨到了1000多元,“那您现在的收藏是不是已经见到了一些经济效益?” 记者问道。折晓军回答说:“当时因为财力有限, 我收购炕头石狮都是精挑细选。我只希望能将这些精品永远地保存下去,给陕北文化留下些根。至于经济效益, 我没想过, 让我把它们卖出去, 我舍不得!”
2004年,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了 “陕西省优秀民间美术展览”。折晓军和他的炕头石狮应邀参展, 并荣获 “收藏一等奖” 和“优秀组织奖”。谈起这段往事,折晓军满脸欣慰地说:“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收藏的肯定, 这说明炕头石狮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我希望有朝一日, 炕头石狮可以和陕北民歌那样, 走出陕西, 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炕头石狮, 了解陕北文化。”
2008年, 折晓军的 《陕北民俗小石狮》 一书正式出版。虽然该书的创作耗费了折晓军的大量心血, 但在该书的后记中折晓军却这样写道:
“我忘不了笃劳不倦、 勤劳不辍的陕北人, 也感慨于自己收藏陕北民俗小石狮的艰辛历程, 更珍视那些几乎被时代浪潮和现代喧嚣淹没了的陕北民俗小石狮……要特别感谢陕北高原上那些已逝和健在的农工巧匠和父老乡亲们, 因为他们才是陕北民俗小石狮真正的主人。”
延伸阅读
庇佑小孩的民间习俗
除陕北地区普遍分布的炕头石狮外, 在我国民间, 各地庇佑儿童健康成长的乡俗民风可谓是五花八门。
1.长命锁
也叫 “寄名锁”。它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按照迷信的说法, 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 就能辟灾去邪,“锁” 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 就挂上了这种饰物, 一直挂到成年。
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锁是一种起封闭作用的器具, 门、箱等一旦上锁, 就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把锁的用处加以夸张引申, 便可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
2.虎头鞋
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 因鞋头呈虎头模样, 故称虎头鞋, 北方地区也称为猫头鞋。
虎头鞋做工复杂, 仅虎头上就需刺绣、 拨花、 打籽等多种针法。虎嘴、 眉、 鼻、 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 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
穿虎头鞋的时间, 是在幼童一岁左右。此时的儿童跃跃欲试, 想要走路, 但又离不开大人的搀扶。这时父母给孩子穿双虎头鞋。利于孩子脚踏实地。此外,老虎和狮子一样, 也是一种吉祥物, 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在鞋前脸儿和鞋帮上绣制虎或虎头图案, 是希望孩子们长得虎头虎脑, 用形象逼真的虎头图案驱鬼辟邪, 保护孩子没病没灾。
3.红肚兜
在我国民间, 普遍还流传着给小孩子带红肚兜的习俗。
在民间传统中, 红色具有驱邪的功能。肚兜上往往还绣有龙(男孩佩戴) 、 凤(女孩佩戴) 、 麒麟、 狮子、 老虎等瑞兽的图案。同虎头鞋一样, 佩戴红肚兜同样是希望孩子百邪不侵, 平平安安。
红肚兜多是在孩子出生之时就开始佩戴, 以保护孩子柔嫩的肚子、 肚脐部位, 防止病害从其处直接进入脏腑。当然, 夏天佩戴红肚兜还可使孩子更加凉爽舒适。
4.起歪名
过去农村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歪名好养活。譬如狗剩、 猫孩、 二丫、 阿毛、 翠花或大宝等, 这些名字曾经响彻各地。直等到上学的时候, 家长才会找个读书先生给赐个大名。直到今天, 许多农村小孩的乳名仍以动物的名称取名。
按照民间的解释, 大凡妖魔鬼怪不掳取动物, 专同人类作对,将小孩子作为扼取对象。深层的意义在于告诉妖魔鬼怪, 它不是人而是一个动物, 请不要无故伤害。
除此之外, 诸如 “拉毛” (在男孩脑门后面留一撮小辫) 或者拜观音娘娘为师父、 干娘等习俗在民间也是非常普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