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自古是一块神奇的黄土地, 明清炕头石狮是这块土地上的一朵永不凋零的艺术之花。
明清炕头石狮起源于绥德东汉画像石, 发展于唐宋, 成熟于明清。汉魏石狮宏大、 朦胧、 简陋,确无无出彩之作。到了唐代, 继续弘扬汉狮的雄风, 造型逼真, 线条也变得流畅了。宋狮雄风失落了, 但造型由单一走向多样, 形象丰满、 生动。
从汉到宋石狮是为神佛守殿, 为官府站岗, 明时以人为本的思想抬了头, 石狮从神坛上走下来, 人们一律给石狮脖子系上项圈, 玲铛。思想上的大解放促进了艺术上的大发展, 石狮文化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炕头石狮, 老百姓创造的艺术老百姓享有了。
炕头石狮是老百姓的艺术,老百姓把雕刻石狮当成一件神圣的事。雕狮须选天德日或月德日, 地点要选在水渠、 水井旁, 凿第一刀要等到月满星亮的子时(夜11时至凌晨1时) , 炕头石狮雕满百日方可竣工。雕好的炕头小狮可以和神像一样开光, 吉日,晨曦沐浴炕头石狮, 人们举行开光点眼仪式, 点朱砂最灵, 所有的妖魔鬼怪就不敢近小孩的身了。
炕头石狮最大的二三十厘米高, 小的才二三厘米高。民间拴娃娃的炕头石狮一律闭口, 和蔼可亲, 憨顽直朴。绥德炕头石狮却多了几分任性和脱俗, 有闭口的, 也有张口的。炕头石狮成了娃娃们的好朋友后, 那张脸也变了: 有的三分像虎, 有的五分像猫, 有的似狗, 有的似猴, 有的如青娃,还有的仿佛是个狮面娃娃。炕头石狮有眯眼、 闭眼、 睡眼, 还有故意瞪眼的, 显出一脸纯朴、 天真和可爱。那条尾巴也怪,盘莲花的, 兔尾巴的, 干脆无尾巴的。炕头石狮可以站、 蹲、 卧、滚。细雕的炕头石狮根根毛发逼真, 俊模俊样。简刻的头、 眼、 口、脸简直是一首朦胧诗, 但一点也不粗鄙, 而是在随意中透出一种大气、 灵气。因为乱了套, 因为无宗无派无章法, 乱中取新, 炕头石狮迸射出耀眼的艺术火花。炕头石狮虽然是颗明珠, 但因在老百姓中间藏着, 除了老百姓喜欢, 从未登上大雅之堂。
1986年, 涉黄河、 跋太行, 绥德拴娃娃的小狮子登上了首都的艺术殿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央电视台等八家新闻单位争相报道, 纷纷称赞 “它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真正的写意传统, 纯正的民族特色, 精彩得不得了”,“在创作方法上随意、大胆、 粗犷、 活泼, 大气磅礴、 大将风度, 具有无比博大的气势和鲜明的秦汉遗风, 是一批非常宝贵的艺术珍品。” 展出其间, 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明清炕头石狮东征占领了北京, 就为绥德石狮走出国门, 飘洋过海揭开了序幕。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