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汉剧源流 汉剧始称汉调二黄,民间俗称“二黄”、“汉二黄”或“大戏”。它最早流行于汉水流域的陕西、湖北以及湖南、河南、安徽、广东等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荆调、襄词、府词、汉词四大支派。并与湘剧、川剧、徽剧、秦腔等剧种相互影响渗透,同时,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促进。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汉剧已成为陕西最古老的声腔剧种之一,更是陕南地区流行最广、最为普及的戏曲剧种。 建国后,汉调二黄获得全面发展。1950~1956年,安康同心社和西关自乐社合并成立安康人民剧院,整理旧剧目,移植排演了一些新的历史剧和现代剧,并对二黄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改革。1957~1966年,石泉、汉阴、平利、旬阳、白河、紫阳先后成立县汉剧团,接纳老艺人,招收新学员,专业及业余汉剧工作者近千名,上演各类剧目达千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汉剧遭禁演,部分县汉剧团撤销;1977~1984年,汉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恢复被撤销的县汉剧团,演出正常。1981年,陕西省首届汉剧汇演在安康成功举办。1983年以后,随着电视、歌舞和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汉剧演出呈现出不景气状况,到80年代末,仅剩安康汉剧团和紫阳汉剧团,演出《马大怪传奇》等个别剧目。 二、汉剧特色 经过几百年的艺术积累,汉调二黄丰富多彩,有传统剧目千余个,其中614个抄录整理;自建国至1990年,累计改编、创作各类历史剧、现代剧300余个;形成音乐、唱腔、板式、曲牌和击乐打头数百种。行当划分整齐完备,形成以中州韵、湖广音为基础,辅以人物、籍贯、方言的道白语言风格,别致奇特,服饰、脸谱独树一帜。有较为完整的角色行当。早期汉调二黄只有生、旦、净、丑四角,以旦为主,生末不分,小旦带小生,净角带后旦,二花脸唱彩旦,丑角包杂角。随着剧目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较为齐全的角色分工,且愈分愈细,成套成规,逐步成为现代舞台上的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十门角色,各角色都独具本角色特有的唱、念、做、打、舞、眼、手、身、口、步基本的表演程式与规范要求。在现代剧目中,对工农兵及劳动人民形象的塑造,摒弃了旧行当陈式,按照更生活化的艺术处理原则对行当进行处理、革新,使之能够反映新时代特征,塑造鲜活的当代艺术形象,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汉调二黄属板腔体的戏曲音乐,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艺人们吸收川剧、昆曲等的音乐和配器,使二黄音乐曲调简朴优雅,富有陕南山清水秀的色彩和西北牧歌风味。它有着丰富多彩的唱腔音乐、曲牌音乐、打击音乐。二黄唱腔板式有80余种,曲牌400余首,击乐打头100余种,成完整体系。主要有: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兼唱一些昆曲、吹腔、小调,归属皮黄腔系的二黄唱腔音乐;以汉调二黄词格句式即七字与十字齐言对偶句为特色的唱腔词格;以中州韵、湖广音及汉水流域群众通用方言为基础,辅以人物籍贯方言为特色的道白语言声调;以西皮男腔为宫调式、西皮女腔为微调式为特色的唱腔旋律调式;以及分文场伴奏音乐和武场伴奏音乐的伴奏音乐、完善的文场管弦乐器和武场打击乐器等。 建国后汉剧在安康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作、导演、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体系,一批汉剧表导演人才迅速成长,有的在县内外汉剧界影响颇深,如黄贤明(国家一级演员)、王道中(国家一级导演)以及杨明灿、顾铭、李民等。汉剧音乐、汉剧理论研究起步,束文寿等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 三、剧目特点 据1963年安康地区戏曲发掘统计,汉调二黄有1032个剧目。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一些剧目缺乏人民性,含有封建毒素或淫秽色彩。剧目既有插科打浑,情趣盎然的喜剧,也有寓意深刻,催人泪下的悲剧;有描写政治斗争的文戏,也有表现战争场面的武戏;有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也有反映地方特色和民间生活的家庭戏;有整本和连台本戏,也有折戏或片断,还有无一句唱词的古曲白话剧。总之,文戏多、本戏多、唱词多、本头大。 建国后,安康汉剧团整理发掘演出汉剧传统剧目347本,其中列国戏46本,秦、汉、三国戏73本;唐、宋、元、明、清戏212本,其他戏16本。代表剧目有《孟丽君》、《三度梅》、《大登殿》、《铁弓缘》、《铡美案》、《苏武牧羊》、《昭君和番》、《追韩信》《三顾茅庐》、《拾玉镯》等。同时全区汉剧工作者积极稳健地革新创造,努力丰富剧目、拓新舞台面貌。除继续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整理、改编剧目《碰亭》、《楚宫》、《打龙棚》、《梁红玉》等;创作现代戏《锦上添花》、《梅刀新传》、《碧树银花》、《红松崖》、《金橘》、《连环计》、《截伐》、《劫难良缘》、《巴山女儿心》、《板桥遗事》、《马大怪传奇》等40多部(折)。移植全国11个剧种的优秀历史剧《梁山伯和祝英台》、《陈妙常》、《将相和》、《屈原》、《杨乃武和小白菜》、《拉郎配》、《花蝴蝶》、《小刀会》、《假婿乘龙》、《团圆之后》、《扈三娘》等近百部(折)。移植现代剧《朝阳沟》、《党的女儿》、《甲午风云》、《节振国》、《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钢铁战士》等30余部(折)。到1989年,全区新编历史现代剧总计189个。其优秀汉剧《红珍珠》、《劫难良缘》、《春秋配》、《初顾茅庐》、《巴山女儿心》、《板桥遗事》、《马大怪传奇》等先后参加省庆祝建国30周年文艺会演、省首届汉剧会演、省第一、二届艺术节、“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 四、表演艺术 汉调二黄形成了完整、完美的表演艺术体系,其唱、念、做、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安康戏曲舞台上的绝活。其中“唱”居汉调二黄四功之首,为汉剧十大行当之精华,“念”有“十斤白、四两唱”之诀,有韵白、散白、有节奏念白和籍贯方言白之分,为汉剧特色之表现;“做”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之功,仅手功就有拉山膀、豁开、划开、五爪龙、柳叶掌、佛手、抖手、弹指、摊手、摆手、耸肩、剑手、兰花指13形之多;“做”功还包括转眼、对眼、邪眼、定眼、瞟眼、醉眼、凶眼、媚眼、吊眼、闭眼、阴阳眼、丢梭子眼等12种眼神,腰身有弯腰、转身、翻身、倒身、仰身、扭身等七形身功;歪嘴、撇嘴、咧嘴、抖腮,左、右软骨肌肉颤抖等近十种口上功夫;骑马蹲裆步、掂步、点步、八字步、包腿、攒步、跨步、云步、足夹碎步等步伐又因人、因情、因势而有轻、重、缓、急、喜、怒、哀、惊、贵、贱之分的十多种步态。汉调二黄的“打”功更是叫人眼花缭乱,综称为武术和翻跌两种技艺。分机械打、徒手打、打中加翻(斤头)滚、跌、扑、爬等。除此,汉调二黄在表演上还形成了包括“虚拟性”、“示意性”和“舞蹈性”在内的一整套表现陈式,精彩绝伦,其他剧种尤与勘比。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