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兴的地方剧种。因以紫阳民歌为声腔基础发展而成,故定名为紫阳民歌剧。 紫阳县为陕南著名的民歌之乡。建国后,紫阳县文化馆以及机关学校和区、乡业余文艺组织用民歌小调排练《逮壮丁》、《斗地主》、《抗美援朝》、《送公粮》等短剧,受到当地群众欢迎。1956年紫阳县汉剧团成立后,又发展提高了民歌短剧。1959年,在政府支持下,紫阳汉剧团组成以陈定余、黄群众为主的创作班子,根据紫阳民间故事并参照《今古传奇》三十一卷《吕大郎还金定骨肉》情节编成一中型剧《嫁嫂失妻》(后改名为《嫁嫂》)获得成功。在全县城乡演出150多场,1959年、1960年民歌剧分别参加省、地文艺会演,得到一致好评,紫阳民歌剧正式形成。 紫阳民歌剧诞生后,先后演出了现代剧《绿海红心》、《芭蕉夜雨》、《春到茶山》、《木匠迎亲》、《茶山姑娘》、《刘英子》、《红松岭》、《桂花树下》、《捉猪》、《茶山新歌》、《三请吹鼓手》等。其中《三请吹鼓手》还获得陕西省青年演员小戏调演7个奖项。1983年,紫阳民歌剧被列入《中国戏曲剧种表》,紫阳民歌剧仍在成长和发展之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