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八步景 又称“八不蹴”。是因其腔调中含有二黄、道情、筒子戏、弦子腔等剧种成分而俗称“八不蹴”。主要流行于安康、旬阳、平利、岚皋等县山区。据艺人相传,明朝中叶,外地饥民徒步进入安康境内,为沿门乞食,乃取竹制“筋斗板”击节“莲花落”,唱诉悲惨苦情。后经传唱人不断加工,由说唱遭遇发展为演唱有情节的故事,由散唱到群唱,进而由地滩演变为皮影戏。清同治至光绪年间(1870~1900),安康、旬阳县已有自己的班社,著名的安康汪成文班、曹家高升班、旬阳的杜西寺班。到解放前夕“八步景”几乎绝迹。 八步景的传统剧目237个,多为大本头,其文词通俗易懂,韵辙上口,乡土味浓。其音乐初具板腔体,传统演出只以锣鼓击节伴干唱,无丝弦。唱腔板式有七八种,腔调似唱非唱,似说非说,音中有字,字中有音;有男女老少之别,其曲调悠扬悦耳,每种板式开头和结尾都有众声帮腔的“放簧”,其音调高亢瞭亮,多用翻边音的假嗓子演唱,抑扬婉转,高腔号子中均含着节奏清晰的锣鼓点,腔调古朴典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建国后,发掘整理出100多本(折)剧目。1980年,旬阳文化馆派专人采访八步景老艺人,并对其代表剧《九龙寨》及部分唱腔音乐记谱录音。1979~1984年,旬阳县剧团先后排演了八步景现代戏《卖花生》、《五号房间》、《小俩口赶集》、《拜女婿》等剧目,分别参加省、地会演,令各方观众耳目一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