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安康越调 越调皮影戏,是流行于安康、旬阳山区的一个外来剧种。据艺人相传,越调源自河南、湖北越调大戏。清道光末至光绪初年(1845~1880),河南戏班来安康、旬阳演出,并收徒传艺,培养出了本地的越调戏艺人。越调经艺人的继承、变革和苦心经营,有了很大发展。到民国中期,安康、旬阳就有十多个越调班,并在道白和唱腔上逐渐采用旬阳、安康方言和语音,增加地方民歌和曲牌,形成了地方特有的越调皮影戏特点。越调戏主要唱腔板路有“慢板”、“哭板”、“二句调”等14个板头,有长腔、尖腔、五腔、放腔4种。运用放腔,是越调戏的突出特色。乐器上主要有四弦、月琴、唢呐、小筒子、喇叭,有击乐鼓点十余种,曲牌15种,全部角色由三四人分唱。越调皮影戏每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五至三月,夏秋之交农历六月六至八月为主要活动时间,以演庙会和演写戏为主。到抗日战争时期,越调戏逐渐衰落,几乎失传。建国后,越调戏有所复兴。安康地区戏曲发掘组邀请越调传人整理越调剧目达528种,除传统剧目外,还移植其他剧目。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