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因主奏乐器大筒子胡琴得名,又称“拉胡戏”、“筒筒戏”。因常与八岔戏同台演出,民间通称“二棚子”。早期大筒子戏剧目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只用锣鼓加一把筒子胡琴伴奏演唱。清同治年间,汉阴大筒子戏班公义社驰名,到光绪年间筒子班社增多。较有名气的艺人有汉阴的赵德恩、赵德展兄弟,安康的陈泰茂,白河的李天才,旬阳的李铁良等。在发展中伴奏乐器增添了唢呐、二胡、竹笛,更为群众喜闻乐见。清末至民国,大筒子戏日臻兴旺,班社和艺人增多,并开始吸收二黄戏的表演和音乐,丰富了大筒子的音乐表现力。随着演技的不断提高,行当分工日趋细致,出现末、生、老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的区别。 大筒子戏的传统剧目124个,多属民间故事及神妖传奇。以短小折子戏为主,本戏较少。代表剧目有《百花坡》、《万寿图》、《阴阳扇》、《打蓝桥》等。音乐属板式变化体,演奏时,以2~6定调,常用曲调有“小调”、“老生调”、“半板”、“板半”、“老配少”、“紧板”、“慢板”等9种。唢呐曲牌少量,锣鼓点简单。唱调有浓厚的民间说唱特色,自由活泼,跳跃性大,宣叙性强,明快易懂,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建国后,一些老班社纷纷恢复活动。1953年汉阴王家河、杨家坝先后成立大筒子业余剧团,排编新剧《送子参军》。旬阳庙岭组织老艺人演出传统剧目《蓝桥担水》。1960年安康汉剧团以大筒子戏《赶会》参加省文艺调演。1965年和1978年,旬阳县文工团先后排演筒子戏《补锅》、《两升黑豆》等参加地、县会演。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