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安康美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安康先民便开始创作彩陶,在陶器上绘制花纹。其中汉阴阮家坝出土的陶鼎,紫阳马家营出土的鱼纹钵和花瓣纹彩陶,安康五里镇柳家河出土的陶型人面像,旬阳龚家梁出土的鸟形器饰等,都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先秦时期的美术,以青铜器为代表,其中有安康王家坝出土的青铜器史密簋,安康市五里镇出土的提梁盉,五里镇刘家营出土的虎纽淳于,安康张滩出土的云纹壶,紫阳白马石出土的虎纹戈,旬阳出土的鸟形戈等,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以画像砖为代表,区内主要有平利锦屏乡发现的新莽“始建国之年”(11年)纪年砖和“鱼龙变化”故事画像砖以及反映神话内容的“羽人图”、“双狮图”、“玄武图”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骑吹仪式”、“迁徙图”等。在画像砖的刻塑技巧上可以看出已有线雕、浅浮雕、圆弧雕等技法。到明清时期,安康美术遗存以壁画作品为多,主要是散布于民居宅院和寺庵的山墙和照壁上,白河城关桥儿沟、耿家门楼、山墙及檐下额枋饰墨线花卉彩绘,有麒麟、牛、羊等动物图案;旬阳县观音庵,存壁画7幅;安康市运溪关帝庙壁画,有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古城会等内容。旬阳县尖山乡小尖山庙两侧山墙绘有长3米、宽2米的山水画,汉阴漩涡乡牟梓河口观音堂壁画,以水墨、赭石、石绿、朱砂绘制,绘《西游记》故事24幅于西壁上,内容有石猴出世、闹龙宫、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过火焰山等等。安康地区的壁画艺术,以中国传统水墨和线描、白描画的技巧为主,附于宫廷彩绘。 清代,安康绘画主要遗存有:《墨龙》、《雨夜听蕉》(刘应秋)、《安康市井百图》(王阮亭)、《九鲤图》(李联芳)、《白衣观音图》(黄淑贞)、《兰花屏》(杨龙氏)、《封侯图》(李廷株)、《山水四屏》(李煜俊)、《百花图卷》(姚舜卿)、《花鸟四屏》(甘棠)。 民国期间,安康画坛有查少白、李子俊、牛希渊、王大丙、李小琨等,创作极为活跃。查少白的《汉南风景》,李子俊的《锦鸡牡丹图》、《四季花鸟屏》,牛希渊、王大丙、李小琨的山水画引人注目。 抗日战争时期,安康中学美术教师孙计全画有宣传画《你不当兵,我不嫁你》,在安康街道巷口到处可见,宣传抗日救国。1945年安康参议会在鲁班巷里的关帝庙举办外籍画家安世琦、杨铭彝和蔡润生画展。1947年,在安康还举办冯子新、来玉玺、余鹤龄等画家的画展。 建国后,各文化单位先后配合庆解放、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中心工作,利用漫画、宣传画、黑板报、连环画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1952年,文化干部来玉玺绘制连环画《劳模屈良和》到城乡宣传展出,高振邦画马、恩、列、斯、毛画像,供各种活动展示。到50年代中期,安康中学美术教师、著名蝴蝶画家王冰如画展在安康文化馆文安楼举办。60年代初中期,配合社教工作,抽调美术工作者到农村为农民画素描,绘制“三史”连环画到乡镇巡回展出,涌现一批反映当时安康真实生活的作品,其中有凡道成的版画《春暖花开细锄麦》、龙克渊的《蚕茧丰收》。1972年5月举办全区首次美展,展出国画、油画、版画、剪纸宣传画72件。此后,又举办多次美术专题展览和创作培训班,并有部分优秀作品参加省美展,它们是苏东恒的《晨》、马福全的《野麝家养》、龙克渊的《银茧》、李映东的《灯明心亮》和“三线”铁道兵创作的版画《今日家乡》(刘从文)、《长征路上》(廖景民)、《橘香千里》(吴俭贵)。1982年,开展全区民间美术作品调查搜集工作,安康被评为全省先进。1983年,安康有《汉江之晨》(龙克渊)、《难忘时刻》(屈建祥)、《晚风》(吴国玺)参加省第二届油画展。1986年,安康地区举办“青年造型艺术展”。1988年8月,安康地区美术家协会成立。1989年,地区举办建国40周年美展。1990年,地区举办安康地区民间美术展览,展出各类民间美术作品600多件。同年,杨峰的版画《新型木刻祭》入选全国首届青年版画展,宋安平的《甘州寺院》、《灰色石板镇》入选全国第十届版画展。并有39件作品入选陕西工人画展。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