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捉旱魃 旧时一种求神祈雨活动,多在久旱不雨时进行。参加的人扮成如戏曲中的城隍小鬼、四大差人或天兵天将等模样,以城隍为首,众兵将手拿钢叉、提牌、链子等武器,前去捉拿使人们受旱的魔鬼——旱魃。扮旱魃者身着短裤、草鞋,用颜色涂抹成乌七八糟。城隍等在后追,旱魃在前跑,一边跑一边张牙舞爪地舞动。凡旱魃经过处,家家必用水泼。若在县城,旱魃必入衙藏躲,众人寻见后即登堂审讯,问旱魃:“几时有雨?”旱魃必答:“某日有”。于是大家释放旱魃;旱魃再跑,众人复追,最后,旱魃与众人等全部跳入江河,仪式结束。这类活动在解放初期绝迹。 (二)跳端公 旧时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一般要举办这个仪式的人家,多是出于祈求风调雨顺、还愿、保子谢恩和驱鬼禳灾的原因。目的在于祈祷神明开恩,保佑本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此种仪式,多在庙堂、堂屋或院子专搭彩棚举行,并要设神位,供奉猪、牛、羊及瓜果,时间多在冬、腊月。跳端公由一人或多人扮端公跳跃舞蹈。通常的表演约三日方可结束活动。第一天起坛(请神),第二天庆坛(酬神),第三天收坛(送神),包括“过关打锁”、“送花盘”等,仪式比较隆重。表演时端公以行武出现,扎头巾、戴面具、系战袍、拿战旗,载歌载舞,跳各种舞步。通常跳把子步、丁字步、跷跷步等;词曲分高词、平词、低词、赞词、花词等,跳三天三夜。整个仪式音乐、舞蹈和谐动听,舞步轻盈自如。辖区各县略有差异,解放前此仪式较普遍,建国后被作为封建迷信活动取缔。 (三)水龙 是流行于河边江畔的求雨祭祀仪式,俗称“笑狗”。安康每年在农作物生长期常有伏旱发生,人们在万般无奈之际组织隆重的祭祀仪式祭龙求雨。仪式一般在龙王庙、明王宫或四郎庙举行。按程序做过道场之后,组织游行队伍,皆赤足坦胸、头戴柳圈,手执用柳枝扎成的“龙”,按锣鼓节奏,表演翻江倒海、吐雾作雨的各种舞蹈,所经过之处,人们用早已备好的水向“龙”倾泼,跳至山泉或深潭。有的地方在仪式中要给狗身上穿人衣抬着游乡,让观者捧腹大笑,以为笑狗可以祈龙降雨。仪式之后戒斋三日。此仪式建国后取缔。 (四)放河灯 系民间祭祀活动,于阴历七月十五鬼节天黑后举行。活动开始由小孩抬着“疫船”沿途收拾各家供过亡人的牌位和香灰倒进船内,由斋鬼的掌坛道人和筹办斋节的主持居首,众人簇拥至河边。掌坛师念经毕,即令放灯,由当地水性好的后生将点燃的花灯从深水处放走。随之,掌坛师烧“疫船”,其他各灯相继放走。这项活动多在河边集镇流行,建国后渐消。有些地方放河灯又是一种竞技活动,用染成色的皮纸作原料,在漆油中浸过后扎成莲花、银锭、仙鹤、梭子、鲤鱼等式样,内安装蜡汁浸过的纸捻,在正月十五或五月五端阳节晚燃放,谁家的河灯流放得远,表示瘟疫已被送走,今年将会万事如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