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国前,戏剧班社多无固定场地,以流动演出为主,1921~1949年就有16个外地剧社来宝鸡各地演出。无论本地或外地剧社演出,多数在农村城镇。一般有“庙会戏”、“山神戏”、“还愿戏”,“打台戏”,“古会戏”,“开光戏”等演出形式。民国30年(1941),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修复,请眉县华庆社和扶风戏班为“佛”“开光”,争台斗戏,热闹非凡。民国35年(1946),凤县新戏楼落成,请戏班演出为其踩台。山区群众崇敬“山神”,每年正月和十月要为“山神”唱戏,祈求丰收,祝愿平安。新中国成立后,剧团专业化,以固定剧场演出为主。演出形式有剧场营业、下乡巡回演出、公演、义演等。 1964年,开展“社教”运动,剧团人员被派下乡下厂。1966年下半年停止演出,进行“文化大革命”。1967年部分演员下放当工人,各剧团内部“夺权”,改名,并发生“群众组织”之间的武斗。1978年10月,各剧团相继恢复原名,恢复正常秩序。1982年,实行团长负责制。1984年推行承包制,市政府制订并实行“创作改编剧目及演出新编、改编剧目补贴规定”。但因近年电视、录相的不断普及,剧团演出和营业收入逐年下降,有些甚至处于停演状态。 一、会演演出 参加省会演。从1956~1979年,各剧团参加陕西省会演、调演和观摩演出12次,演出剧目84个。1956年省第一届会演,宝鸡地区演出剧目4个:新声剧团《卧薪尝胆》,人民剧团《白蛇传》,眉县剧团《烈火扬州》,宝鸡市曲艺剧团《小姑贤》。同年,省戏曲展览演出,演出节目有老艺人李甲宝《搬石头》,魏甲合《斩韩信》,李双田《王魁盘城》,司纪东《十道本》4个。1957年,省戏曲展览演出,宝鸡专区演出西府秦腔剧目51个。1959年,省“国庆十周年献礼会演”,宝鸡代表团75人参加演出献礼剧目《法门寺》、《王佐断臂》。公演《生死牌》、《卧薪尝胆》、《貂蝉》3个剧目,历时1月。1960年,省青年演员会演和话剧观摩演出,演出秦腔《大战豹子山》、《白衣战士到农村》、《嘉兴府》,话剧《红色交通线》4个节目。话剧节目获剧本创作、导演、舞美奖。1963年,省汇报和调演演出,人民剧团演出改编眉户剧《李双双》,陇县皮影剧团演出现代剧《赶花桥》、《飞鸽迷》等节目。1964年省第二届观摩演出,宝鸡专区代表队演出秦腔《血汗衫》、话剧《枯泉激流》、道情《嫁妆镰刀》、清曲《母女心事》。1965年,省戏剧调演和西北五省(区)观摩演出,市话剧团演出创作剧《山城红花》。1974年,省戏剧调演,市人民剧团演出移植样板戏《龙江颂》。1976年省农业学大寨专题创作调演,宝鸡专区代表队演出《追猪》、《新苗》、《辅导》、《雍水河畔》、《新来的老石匠》5个剧目。1979年,省文艺创作调演,市话剧团演出创作节目《花园路98号》,获一等奖,陕西快书《捉仙女》、相声《理发姻缘》、道情《麻利嫂》、曲子戏《赎女婿》4个节目,分获二、三等奖。同年,省“庆祝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市秦腔剧团演出创作剧目《丁家姐妹》。 地方会演。从1955年宝鸡专区举办首届戏曲会演之后,至1984年,共举办会演、汇演等13次。演出节目230个。1956年西府秦腔名老艺人座谈会,演出4场,21个节目,观众6000多人。1958年,西北五省(区)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市新声剧团演出创作剧《人民公社好》。1959年,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大会,市秦腔一团、二团、三团分别演出《法门寺》、《红松林》、《王佐断臂》,话剧团演出《蔡文姬》,豫剧团演出《穆桂英》5个剧目。1960年,宝鸡市举办青年演员戏曲会演,演出秦腔《大战豹子山》、《白衣战士到农村》,豫剧《女驸马》,碗碗腔《借年》,话剧《红色交通线》5个剧目。1963年,专区现代戏观摩座谈会,各剧团演出改编、移植、创作剧目《槐树庄》等10多个。1965年,宝鸡地区戏曲调演,凤翔剧团演出关中道情《双送肥》、《两个代表》,并赴省演出。1971年,宝鸡地区革命现代戏曲创作会演,宝鸡县和凤县演出《调良种》、《广阔天地》、《红医丹心》、《老贫农送子上师范》等节目。1975年,宝鸡市“纪念5·23文艺调演大会”,12个县(区)和市属2个剧团,演出“样板”折子戏21个,创作剧目19个。其中有市秦腔剧团《英雄岭》,豫剧团《战苍龙》,眉县剧团《激浪滩》,陇县剧团《再战玉龙河》等。1976年,市农业学大寨专题创作会演,县(区)和市直属14个单位演出秦腔小戏《红梅》、《支农线上》、《追猪》、《搬家》,小歌剧《新苗》,眉户剧《母女俩》、《小管追车》、《备课》、《新来的老石匠》,秦腔《雍水河畔》、《英雄岭》、《飞雪迎春》12个节目。1978年,宝鸡市戏剧观摩会演大会,县(区)和市属专业剧团14个单位,近千人参加,演出40场,18个剧目,创作剧目有《南原风云》、《神圣的权利》、《壁垒森严》等,观众4万多人。1979年,宝鸡市文艺创作会演,13个县(区)354人参加,演出话剧、西府曲子、道情、快书、秦腔、相声等各种节目37个。1981年,宝鸡市戏曲演员、青年演员、学生折子戏调演,13个代表队611人参加,演出节目44个。1984年10月,“宝鸡市首届戏剧节”历时13天,各剧团演出32场,17个创作剧目。 二、慰问和巡回演出 1954~1959年,本市和外地剧团,对修建宝成铁路的职工多次进行慰问演出。主要有中国铁道兵文工团和业余文工团,由陕西省省长赵寿山率领的陕西慰问团,宝鸡地区组织的80多名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慰问演出团等。有的深入各个工地进行小型慰问演出活动,有的在凤州、双石铺、龙口等地慰问演出,有的在市区剧场集中慰问演出。1954年,宝鸡地区直属各剧团,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朝鲜纪念日(10月25日),对驻地伤病员分别进行慰问演出。1955~1965年,结合农村中心工作,组织的巡回演出有: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各剧团在农村巡回演出《入社》、《社是谁的》、《挖界石》、《擦亮眼睛》、《捉妖记》等节目。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市人民剧团到凤县、宝鸡、岐山、扶风等县演出并参加“社教”运动数月。1965年,提倡大演现代剧,宝鸡地区组织宝鸡市长寿公社,宝鸡晁峪大队,凤翔长青公社3个皮影组(班)34人,到各县进行示范性的现代剧演出。 三、交流演出 1959~1985年,本市专业剧团在外地演出有:各秦腔剧团在西安联合公演《生死牌》、《卧薪尝胆》、《貂蝉》等剧目一个月。市豫剧团在西安演出《白蛇传》、《佘赛花》等剧目,历时3个月,市话剧团先后出外演出3次;在西安北京等地演出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六月天兵》100多场;在西安演出《西安事变》一个多月;创作剧目《一念之差》,在西安、北京演出后受到好评。市歌舞团的大型神话舞剧《奔月》、《萧史弄玉》,作为接待外宾剧目,先后两次应邀在西安演出四五十场,接待外宾2万多人次。1962年后,被陕西省电台录音和电视台录相播放的剧目有豫剧《白蛇传》,眉户剧《李双双》、《新来的老石匠》,秦腔剧《嫁妆镰刀》、《生死恨》等。被陕西、青海、湖北、广东等省电视台录像的有歌舞剧《箫史弄玉》。 1953~1966年,来本市演出的有荀慧生京剧团、尚小云京剧团、周信芳京剧团、新民京剧团(75人)、中央实验歌剧院、常香玉豫剧团、许翰英京剧团、中国杂技团、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内蒙古呼和浩特民间歌舞团、陕西省傀儡艺术剧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等10个团体。1983~1985年,来本市演出的有歌唱家王玉珍湖北省歌舞团、陕西省戏曲剧院李瑞芳眉碗团、中国杂技团、电影演员刘晓庆“舞台与银幕”演出团、电影演员张瑜、洪学敏“音乐歌舞团”等,演出均在11场以上,最多为17场,观众1~2万人。 四、节目上演与创作 1949~1964年,各剧团上演的秦腔剧目有传统剧177个,现代剧95个。还有一些创作剧目。1963年,宝鸡专区决定停演传统剧目91个。1964年提倡大演现代戏,停演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剧。1965年,专区戏剧工作会议贯彻西北现代戏观摩演出会议精神,提出“农村第一、小型第一、普及第一”的方针,推广“乌兰牧骑”式演出经验。1967年,市人民剧团和千阳、凤县、扶风剧团的古装戏衣被焚,并批判所谓“文艺黑线”。1978年,两次开放传统剧目28个。1980年,全部恢复以前被停演的剧目。1983年,全市14个剧团上演剧目189个,其中传统剧目133个,新编历史剧40个,创作剧目16个。1984年,全市14个剧团上演剧目159个,其中传统剧135个,新编历史剧16个,现代剧7个。 1949~1985年,创作剧目107个。其中秦腔剧38个,小戏曲59个;1979年前71个,1980年后36个。主要剧目有大中型秦腔剧《人民公社好》、《大战豹子山》、《血汗衫》、《丁家姐妹》、《真假侄子》、《丫鬟断案》、《祥云楼》、《审椅子》、《激浪滩》、《杨柳春风》、《飞雪迎春》、《古城会》、《战黄花》、《南岛风云》、《金泉岭》、《青龙河》、《红松传》、《闯王平叛》、《贞娘点将》、《同途异归》、《太守府传奇》21个。小型秦腔剧《追猪》、《雍水河畔》、《辅导》、《真假侄子》、《两亲家》、《送药》、《红花向阳》、《支农新歌》、《回乡赞》、《丰收季节》、《夏收时节》、《老门卫》、《完工之后》、《前进路上》、《支农线上》、《搬家》、《君子春秋》17个。小型眉户剧《新来的老石匠》、《小忠与大虎》、《备课》、《核桃树下》、《红梅》、《母女俩》、《心红果艳》、《姐弟俩》8个。大型眉户剧《壁垒森严》。关中道情《嫁妆镰刀》、《双送肥》、《麻利嫂》。小戏曲《母女心事》、《赎女婿》、《谁说不光荣》、《赶粮车》、《送粮双考》、《山花向阳》、《现场会之前》、《新风曲》、《回乡曲》、《护路》、《一发炮弹》、《小站风云》、《一分工》、《试车之前》、《两个苹果》、《老姊妹》、《金柳降铁牛》、《双上山》、《银花赋》、《老周下乡》、《双喜临门》、《盘路》、《行车路上》、《六斤革命》、《医马记》、《鹅姑》、《姜二泰寻妻》、《九九卖猪》、《王二看戏》、《精灵鬼与小傻瓜》、《磨房断驴》、《三请老公公》、《嫁弟》、《该赔不该赔》、《赶集》、《生日送礼》、《老耿管闲》、《蘑菇岭》、《母女心》、《走娘家》、《瓜园欢歌》、《争院基》、《三访顾大嫂》、《老康交猪》、《真情假意》、《发发卖驴》、《泪花曲》、《看风水》、《审女婿》、《攀亲》、《圈套》、《四鬼葬父》、《牛二交粮》、《老管新传》、《双下山》59个。豫剧《战苍龙》。歌剧《铁道小卫士》。
编辑:秦人
|
|
|
|
|
|